2025年10月17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办“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第6期”,围绕“黄金、比特币与近期国际金融形势”展开深度讨论。本次圆桌会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杨长江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从货币锚定机制、数字金融创新、大国博弈与资产配置等多维度剖析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挑战。观察者网进行了独家报道。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张忆东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指出中美博弈已从经济竞争升级为科技与金融体系的全方位对抗,政治干预经济也日益加强。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之路,本质不同于西方模式,决策优先考量政治风险而非经济利益,这也导致外部压力下内部行动趋于僵硬。
张忆东表示,美国以科技为锚,通过AI产业链与资本开支扩张维持金融霸权;中国则通过资本市场激活社会财富,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大类资产配置中,除科技外,黄金及稀土、钨等战略资产尤为重要。
张忆东指出,香港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他建议投资者在科技主线外,配置黄金、稀土等战略资产,以应对全球动荡与债务危机。
以下为张忆东发言全文:
当前地缘政治较为复杂,从大国博弈角度分析。从2012年起,中美大国博弈已从量变逐步转向质变,2018年进入质变期。许多事件在2017年、2018年发生,特别是2015年股灾之后,本来习以为常的事物不再被视为正常,本来基于利益最大化、福利最大化的做法不再推行,因为决策不再单纯从经济角度考量。全球政治对经济及各方面干预均日益加强。
对于中国而言,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之路,本质上不同于西方金融模式。这意味着很多的精辟建议推动起来颇为困难,因为需从政治立场审视,即是否对社会形态、社会秩序产生影响,不是先评估正面效应,而是优先考量风险,并将风险放大考量。时代特征如此,别无他法。外部压力增大时,内部行动也趋于僵硬。
资本市场形势相对乐观,类似于1998年内忧外患时期,将房地产定位为枢纽,以盘活经济发展。当时房地产驱动债务扩张,即资产负债表债务端扩张,债务扩张又促进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基建,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如今债务扩张大势已逝,遗留诸多后遗症。这一轮中国牛市秉持“金融活则经济活”的逻辑,通过资本市场活跃,实质上盘活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社会财富。
大国博弈中,美国也面临严峻挑战。在金融秩序方面,美国极力维护霸权。美国债务杠杆率极高,美国政府债务杠杆率达120%,而我国仅为20%多,仅为其零头。特朗普此次上台后,颠覆冷战后过去30年的规则构建模式,即通过规则结合盟友从全球薅羊毛。如今连此方式也被视为投入产出比不高,转而对全球、甚至盟友实施薅羊毛策略,并转向实力对抗模式:无法彻底击败对手则持续施压,能击败对手则开启谈判,思路清晰显现。
在经济思路上,我同意关于锚的观点。目前美国无论美元问题、金融秩序问题,还是经济秩序问题,均遵循持续债务扩张路径,而无论是金融秩序锚定,还是经济发展锚定,核心均可归结为科技。美国试图通过中央扩表,将资金注入私人部门,私人部门获得资金后,并非大举推进基建,也非大搞房地产,美国基建仍破败不堪,近几年湾区房价也在调整。焦点在于私人部门,国家通过扩表提供资金,私人部门则用于推动科技发展,美国此举实质上是效仿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目前,美国通胀中枢上移,整个西方国家伴随中美脱钩,与过去20年相比,通胀中枢上移,但路径未破,即高科技路径,聚焦AI产业链,特别是半导体领域,近期入股英特尔,并促使巨头间互相参股,以强化科技壁垒。
不可误认为美国真正推动制造业回流:造船领域,我国占比60%-70%;钢铁领域,我国占半壁江山以上;中低端制造业美国不可能且不愿接手。药品领域,创新药很可能数年后抢占欧美份额。因此,美国当前核心,即本次AI浪潮。只要AI驱动的资本开支未止,永动机机制将持续运转。美元稳定币及比特币,本质上可理解为与AI相连的真正锚定,非比特币本身,而是科技。相信USDC、USDT,特别是USDC挂钩美国短债,底层资产为美元。唯有相信方能维系,不信则崩塌;相信美元稳定币之因,在于美元科技霸权。美元科技霸权无法证伪,因为资本开支持续扩张,且扩张过程中,商业应用场景不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当前也存在分歧,最近大语言模型的教父级人物表示,大语言模型有可能无法通往真正的人工智能,更多只是巨型的归纳机,无法带来第一意识,最终仍将失败,属于噪音。目前无法证伪,每投入一美元资本开支,的确能带来诸多新的应用场景。美国巨头们的资本开支停滞之时,才是真正美国危机,比特币与稳定币将真正沦为郁金香,这是悲观情景。
乐观情景则是AI这条路成功,美国通胀就没有问题,大量批量机器人将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那时即可征服星际之外的宇宙,需求将明显爆发。美国国运在于科技,目前无法证伪,如今的情况至少类似于1996年,甚至1998年。1996年格林斯潘所言的非理性繁荣,如今美国这些巨头们已不便宜,但若真正相信其能成功,短期现金流折现并不昂贵。现在举国之力,都在砸科技,房子跌一点涨一点,消费好一点差一点。
核心中的核心就在这里。今年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相较前几年更着重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因为现在需要民营企业家帮助国家推动科技产业发展。老的方法如今走不通了,企业部门债务杠杆率是美国的两倍,居民杠杆率跟美国差不多,属于储蓄民族,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债务扩张不可能,指望老百姓房价跌了借钱买房子也不现实。应该盘活手中的资产,160万亿居民储蓄、35万亿银行理财、大量货基债基、社保年金盘活,当耐心资本为国家服务,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配置到新质生产力上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可能起初感觉是浪费,不是纯市场化行为,但过几年就会发现,半导体都是固定产能。就像前几年光伏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万众宠爱于一身,虽然现在发展内卷,但我们安全了,现在的光伏发电绝对安全,成本也降低了,能源自主可控。国家考虑是从政治维度考虑问题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大类资产配置。第一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后,央行对于其他金融性公司债券一下子抬升了,其他金融性公司是汇金。汇金买的股票型ETF占全世界ETF只有5%左右,而到了24年上半年,去年924之后,大概30%多,今年差不多40%,国家拿了真金白银砸了这么多,就像当年朱镕基搞房地产,过程中间有波动,98年到01年是跌的,11年、12年是跌的,18年是跌的,但是跌的过程当中是短周期波动,整个大的逻辑,房地产当时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来驱动城镇化、工业化领导间接融资大扩张,为国家服务。现在就是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把老百姓手中没有被掠夺的社会财富,改革面临很多时候,要看一个阶段性的角度。金融希望资本项目要完全开放,这样金融创新,各种创新。但是事实上,从政治家的角度不是这样子,当年没有给到全面的开放,没有像80年代拉美、90年代东南亚,社会财富没有被掠夺掉,还是肉烂在锅里,现在怎么盘活为国家用。前两年是最差的,从22年、23年乃至24年上半年,因为恶性循环,越是对未来没有期待,越是悲观,越不敢消费。越是不敢消费,整个资产配置都是向低险,存银行、买保险。居民消费倾向,疫情以后下跌落,但是去年伴随资本市场活跃,消费明显改善,虽然比较缓慢,如果没有资本市场活跃,后面应该是一路向下走才对,一路恶性通缩,持续通缩,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越跌老百姓都是追涨杀跌。香港最明显,香港是金融中心,平时在香港比较多一些,今年中环一到五工作日没有提前订位置,吃饭没有位置。去年不一样,去年上半年请一个客户包场,整个大厅就一桌。不要指望经济好才有牛市,而应该是“金融活则经济活”的状态。
这种逻辑还叠加了美国逻辑,美国逻辑某种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它现在内忧外患,左右派政治困局。现在跟4月份相比,库存保护垫变得更弱。马上是圣诞旺季,现在圣诞的货都订完了,但明年1季度不一定发得出。我们这一次打得一拳开,省得百掌来,这次还是以打促合,但和也不可能永远合。
这次我们稀土主动出击,把美国逼得很难受。从9月份以来,美国开始搞很多小动作,小动作让我们很难受,特别是闻泰。荷兰把闻泰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冻结股权,驱逐我方CEO,就是因为美国跟荷兰说要搞穿透,只要中国持有50%,一律扩展到实体清单,荷兰怕美国,不怕我们,在长臂管辖下阿斯麦尔的生产可能都有问题。我方诉求是停止美国港口对中国船舶征收附加费,以及实体清单恶意扩张。如果我们11月份的稀土管制能够实施,可能后面双方都退一步,将回到9月初的状态。
如今解决问题有一个最好方式,既不用稳定币,也不用比特币,而是通过G2回到中美蜜月期,那世界就是完美模式,但是不可能了。此类政治考量完全不是经济学家、理性金融人、经济人的思路,而是政客思路。现在只能面对现实,大国博弈干不死对方,相持阶段会很多年,也许10年,也许20年。
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债务。美国的主要问题是中央政府债务、联邦政府债务。中国债务最干净的是中央政府债务资产负债表,债务杠杆率只有美国零头,除此之外都很烂。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要解决债务问题,所以金融、货币本质上是债务问题。乐观来说,可以求一求AI带动世界走向共融、共同繁荣,所以我们一手压注科技。但也要有两手准备,可能世界越来越撕裂、越来越乱,每个主流经济体苟延残喘,靠自己不断发货币来镇痛。我国这次财政被动扩张,发新债置换旧债,否则地方政府公务员工资都发不了。所以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除了科技,黄金,大国博弈会相应各自建立稀土供应链,钨一类核心战略资产可能非常重要。
香港具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港股问题,二是其他资产问题。对于港股,第一大权重板块是互联网,过去4年,受国内政治风险影响,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及扎根电商模式越发内卷,毛利率与增速趋势性下移,是戴维斯双杀。从今年9月份以来,互联网巨头开始清晰地执行AI战略,加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AI资本开支,跟美国一样,刚开始弱化短期利润,强调资本开支以及未来远期现金流,按照这个逻辑,带来估值提升。从香港角度,11月之前,港股受次要变量、大国博弈短期影响杀了一个黄金坑,但黄金坑不会改变主导力量,主导力量仍是新质生产力。
对于香港地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明确提到,要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后祁斌从中投到香港做中联办副主任,分管金融。今年1月13号,潘行长到香港参加亚洲金融论坛,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外汇储备在香港资产配置比例。香港定位从中美蜜月期受益者,在2018年到2023年是中美冲突受害者,从24年开始有所变化,可能成为争夺大国金融领域秩序主导权桥头堡。
就像有一段时间,领导觉得资本市场别惹事就行,结果老是忽起忽落,后来发现如果托住资本市场反而风险可控,知道怎么玩以后,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资源。对于稳定币,特别在香港推动,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一是RWA破局,二是黄金稳定币令人期待。
从经济学、金融学利润的最大化逻辑,也许直接用很成熟的USDT、USDC就行。但从政治角度不一样,要争取货币霸权,也要搞铸币税,我认为,以黄金中国国债为一揽子在香港发稳定币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