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宁波银行曾以其卓越的业绩和稳健的管理成为城商行中的佼佼者。然而,随着董事长陆华裕超期任职的延续,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给这家银行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5年11月,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迎来入职25周年纪念日。据陆华裕简历显示,现年61岁,1988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宁波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预算二处、综合处处长,局长助理兼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宁波市财政局副局长等职。
2000年11月入职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行长职务,至今将近25周年。而陆华裕自2005年担任宁波银行董事长以来,已连续任职20年,远超监管规定的任期上限。根据原银保监会2019年发布的《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关键岗位人员轮岗期限原则上不超过7年,同一岗位任职满7年的,必须进行轮岗或调整岗位”。
2022年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明确,“董事长、行长等关键人员在同一机构任职不得超过两个任期(每个任期3年),累计任职不得超过6年”。陆华裕的超期服役,不仅违反了原银保监会关于关键岗位人员轮岗期限的规定,更在宁波银行内部形成了严重的治理僵局。
在陆华裕的主导下,宁波银行的董事会结构逐渐失衡。天眼查App显示,11名董事中,内部董事3名(含陆华裕),外部董事8名(其中独立董事5名),但外部董事中4名来自宁波本地企业或高校,与该行存在潜在关联关系;独立董事中,2名任职已超过10年,根据《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银保监发〔2022〕28号),独立董事连任不得超过6年。这种“一言堂”的治理模式,使得宁波银行在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为日后的风险爆发埋下了伏笔。
尽管宁波银行在2025年前三季度仍保持着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但细究其盈利构成,不难发现这种增长并非源于业务质量的提升,而是依赖规模扩张与低基数效应的双重支撑。这与银行业“向轻资本、高附加值转型”的行业趋势严重脱节。
作为“大零售+财富管理”战略的核心考核指标,宁波银行的非息收入表现疲软。2025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同比仅增1.34%,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虽然同比增长6.32%,但实质上是“低基数修复”而非“增量突破”。在非息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宁波银行选择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维持营收增长,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环境下愈发难以为继。
宁波银行在资产规模上的迅猛扩张,带来了显著的风险前置问题。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中,长三角地区占比高达68%,区域集中度显著上升。行业分布上,制造业贷款占比虽高,但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却远超整体水平,反映出银行在“规模冲动”下对客户准入标准的放松。
更为严重的是,宁波银行还通过“高核销、缓暴露”的方式修饰不良指标,实际风险压力远超账面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核销不良贷款86.09亿元,核销规模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38.36%,意味着近四成净利润被用于“消化不良”。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真实风险水平,也削弱了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宁波银行长期以“不良贷款率低于1%、拨备覆盖率超300%”作为资产质量优势的宣传亮点。然而,穿透数据表象可见,该行通过不正当手段修饰不良指标,实际风险压力巨大。拨备覆盖率虽然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连续两年呈下滑趋势,反映其风险抵御能力的弱化。
拨备计提的“被动补提”痕迹明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长显著,意味着拨备计提速度未能跟上风险暴露与资产扩张速度。拨备结构的变化也表明银行更多依赖“一般性风险准备”而非“针对性风险准备”抵御风险,反映其对具体资产风险的判断趋于模糊。
近年来,宁波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频繁收到监管罚单,涉及“贷款三查失效”“理财销售适当性缺失”“债券交易违规”“数据报送错误”等多类违规行为。高频处罚的背后,是董事长超期任职引发的治理结构失衡和内控机制失效。
湖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至房地产领域”被罚,暴露出风控流程的形式化。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宁银消金的投诉激增,投诉焦点集中在“暴力催收”“利率超标”“捆绑销售保险”等问题上。合规风险的频发不仅导致合规成本上升,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也损害了银行的品牌形象和投资者信心。
在信息披露方面,宁波银行也存在严重问题。银保监会要求城商行详细披露房地产相关贷款敞口、异地分支机构资产质量、客户集中度等关键指标,但宁波银行却以模糊表述带过,未披露具体数据。这种选择性披露不仅违反了监管要求,也损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
2025年前三季度城商行平均“合规与风控支出占营收比重”为3.2%,而宁波银行这一比重达3.4%,高于江苏银行(2.8%)、杭州银行(3.0%)。与同行相比,宁波银行的合规与风控支出占营收比重更高,但合规风险仍频发。这反映出其合规管理体系的“被动性”和“低效性”。合规部门员工中,“事后审查”岗位占比过高,“事前预防”与“事中监控”岗位占比不足,导致合规风险难以提前识别与控制。
2025年是宁波银行成立30周年,也是陆华裕入职25周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该行面临的已不仅是“如何维持增长”的经营问题,更是“如何打破治理僵局、化解风险积累”的生存问题。陆华裕的超期任职或许曾为该行带来战略延续性,但在监管强化、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这种“个人主导”的治理模式已成为风险隐患。
若宁波银行不能尽快完成治理结构重构,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其表面光鲜的财报数据或将难以掩盖深层风险。曾经的“城商行标杆”也可能陷入增长停滞与风险爆发的双重困境。对于宁波银行而言,治理重构已迫在眉睫。
上一篇:比特币突破104000美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