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12日央视新闻报道,为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开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广大用户发出倡议,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同时,若用户不再继续使用“免密支付”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通道。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一键支付、免密扣款极大提升了交易效率,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这种便捷不应以牺牲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为代价。
现实中,不少平台将免密支付设置为“默认选项”,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这项功能;有的在开通流程上极尽简化,而对风险提示却轻描淡写;还有的将关闭入口埋藏在层层菜单之下,让用户“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些做法无形中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将便捷建立在了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
免密支付随意开通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一方面,用户在小额免密的心理暗示下,可能放松对支付环境的警惕,一旦设备丢失或被他人操作,极易造成资金损失。另一方面,某些免密支付协议与自动续费服务相互绑定,用户在享受短暂优惠后,往往因遗忘关闭而被迫长期付费。更有甚者,部分平台利用免密支付进行模糊扣费、隐蔽扣费,侵害消费者权益。这些现象折射出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与尊重用户权益之间的失衡。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此次倡议的核心在于重塑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知情是选择的前提,选择是知情的目的。用户不仅有权知道自己的支付方式,更应有主动选择、自由退出的权利。这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企业应当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告知用户免密支付的开通状态、扣款规则和关闭途径,确保用户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自主选择。
科技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于人。免密支付作为技术创新的产物,理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助力,而非负担。支付服务主体应当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将安全与便捷有机结合,而非顾此失彼。在设计与推广免密支付功能时,应坚持“授权在先、使用在后”的原则,通过人脸识别、指纹验证等多重安全手段为支付保驾护航,同时确保用户随时可以“一键关闭”。
监管层面也需跟进。行业协会的倡议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完善监管机制,对默认开通、隐蔽扣费等行为明确划出“红线”,让支付服务在规范轨道上有序运行。同时,也要加强用户教育,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在数字经济时代,每一笔支付都承载着用户对企业的信任。这份信任需要企业以透明、负责的态度来呵护。当我们畅享科技带来的便捷时,不应忘记权益保护这条底线。当平台把 “是否开通” 的决定权真正交给用户,当每笔免密交易都有清晰提示与风险兜底,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惠及民生。
作者:徐刚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