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律师银行取4万元遭盘问报警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律师周筱赟的取款波折,让多地银行现金存取业务中存在的“加码”执行问题浮出水面,不少网友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类似的取款经历。
11月3日,周筱赟律师在山东东营出差时,为给结婚的朋友准备红包,前往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柜台取现4万元。由于他的银行卡ATM每日限额5000元,只能选择柜台办理,本以为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业务,却意外陷入僵持。
柜员询问其资金用途,并称该行规定1万元以上取现需登记用途,依据来自“东营市反诈中心”。周筱赟提出,根据央行规定,5万元以上取现才需说明用途,自己的取款金额未达标准,无需透露隐私信息。在勉强说明“用于朋友结婚红包”后,因系统无对应选项,银行进一步追问其过往流水明细,还以“不配合”为由报警。
周筱赟在银行等待半小时后,银行告知无法联系到警方,随后突然表示可以取款,但此时他已放弃办理,最终未取走款项。事后,东营市反诈中心否认曾规定1万元以上取现需说明用途,称系银行自身问题。
不少市民和网友也有过类似的取现受阻经历。
北京的陈先生去年底到平安银行取现10万元,计划用于员工年终现金奖励。银行不仅要求说明用途,还联系了属地派出所核查资金来源,两名民警到场通过警务通查询其个人信息及无犯罪记录后,才顺利办理取款,全程耗时约一小时。
11月12日,陈先生再次前往北京丰台区某平安银行,想通过ATM机取2万元、柜台取3万元的方式支取5万元。银行工作人员默许了这种方式,并告知5万元以上取现需提前预约且报派出所核实。办理3万元柜台取款时,工作人员要求核查手机银行流水,称2万元以上均需核实近期资金转入情况,还要求填写资金用途声明,理由是“派出所要求2万元以上就要填”。
热搜话题下,还有网友留言称,曾遇到银行要求5万以上取现需民警到场,2万以上就要查流水、填用途,甚至有银行建议客户分笔取款来规避流程。
2022年版《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明确,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今年8月,三部门联合发布该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已取消这一硬性要求,传递出便民松绑的信号。但记者电话采访北京、郑州、长沙多家银行发现,各地执行标准并不统一:招商银行北京某营业部称5万元以上取现需预留核实时间,可能会触发民警到场核查;民生银行郑州某营业部对5万元以下取现仅口头询问用途,无需填写单据;光大银行长沙某营业部则表示,5万元以下取现会核实用途,但不用填单或扫码报备,仅作为常规防骗提示。
周筱赟认为,银行将取现用途登记门槛擅自降至1万元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还侵犯了储户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明确,隐私是自然人的私密信息,储户正常取现用途无需向银行公开,仅公安机关经法定程序可调查相关信息。他表示,反诈工作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应遵循合理适度原则,精准防控而非“一刀切”,银行“层层加码”的做法既折腾百姓,也给柜员带来额外负担。
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在事件曝光后暂停了不合理的过度防控措施,但仍有银行采取“无感防控”等变相加码方式。周筱赟建议,储户遇到此类情况可向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督管理局举报,通过合理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经视直播| 编辑:胡亚妮 | 审校:田原 | 审核: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