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双重驱动下,商业健康险正成为连接医疗、医药与民生保障的关键纽带。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简称“新18条”),为上海商保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双向赋能”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框架。
政策引航,市场破局。作为“新18条”落地的重要实践,上海保险业正加速构建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补充保障体系。其中,12月即将面市的上海“新团险”模式,因其在多元支付机制和保障范围上的重大突破,备受业界关注。
破局“支付难”:“新团险”撬动多元共付,筑牢民生保障“防护网”
“新18条”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商业健康险成为生物医药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付端。然而,要有效承接住创新药械的支付需求,商业保险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规模和覆盖面。
“国际健康险研究表明,在许多成熟市场,团体健康险长期占商业健康险保费的主导地位,保费占比通常在 70%~80% 区间。团体健康险具有集中筹资、降低逆选择、便于统一管理等优势。”平安健康险总部政府业务部总经理黄芹芹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相比之下,我国市场化商业医疗险目前仍以个险为主,整体理赔支出仅占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约2%(同OECD口径),“盘子”尚小,难以充分发挥与基本医保协同互补的支付功能。”
与此同时,传统的企业补充医疗方案也面临发展瓶颈。黄芹芹指出,传统方案通常采取“一司一策”的模式,其保障范围也多集中于门诊自付部分,对于大额住院支出、医保目录外费用,尤其是高昂的院外创新药,则难以覆盖。此外,在医疗费用上涨与企业预算收紧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团体保险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新18条”明确支持发展团体健康险,为“新团险”的诞生提供了政策东风。据黄芹芹透露,在上海金监局和医保局的指导下,在上海同业公会的组织下,平安健康险正联合太保健康险、人保健康险,三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即将推出上海首个行业示范性团险条款和三个产品方案。
据了解,即将推出的这款“新团险”实现了多重突破: 首先是保障范围与医保的的全面衔接。它不仅覆盖医保内的“自付”部分,更延伸至“自费”费用,并首次大规模纳入了上百种院外创新药及辅具,实现了“医保内外一体化”的补充。
其次是建立了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防护机制。黄芹芹解释道,世界卫生组织对“灾难性医疗支出”有明确的定义,而方案正是基于此定义,通过分段报销的设计,创新性地设立了个人负担的封顶线——3.5万元(为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她强调:“这意味着员工年度内的合理医疗费用负担上限被锁定,超出部分将由商业保险全额报销,从而在制度上有效规避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多元化筹资与支付机制。“新18条”明确支持职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支付保费。黄芹芹表示,“新团险”构建的“企业出资+医保个账”的职工共付及家庭共济机制,既盘活了沉淀资金,也打破了企业预算有限的“天花板”,显著提升了保障的可持续性和杠杆效应。
转变“保险观”:从“事后赔付”到“全程管理”,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认知
“新团险”的价值不仅在于“支付”,更在于服务模式的转型。黄芹芹指出,未来的商业健康险将从“事后赔付”转向“全程健康管理”。通过“保交所”系统与医保结算直连,实现“一站式结算”,并将健康管理服务嵌入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助力“三医联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然而,构建成熟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制度的创新,也需要全民保险意识的同步提升。黄芹芹在采访中坦言,当前市场对于保险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她指出,“保费与保障本质上是线性相关的。”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保障成本,摒弃“花小钱保所有”的期待。针对“带病投保”问题,她澄清道,个人商业医疗险作为选择性投保产品,其运行基于同类风险对价的精算原则,较难实现“带病投保”,或是需要投保为特定疾病患者开发的专属保险产品,也是同样基于同类风险的定价原则。只有依托企业团体集体参保,或像社保那样通过全社会强制参保形成风险共担“大盘”,才能真正实现带病群体的包容性保障。
那么,公民应如何科学选择保险?黄芹芹建议重点关注两个核心指标:一是免赔额或商保“起付线”, 这直接关系到实际获赔的可能性;二是在医保与商保报销之后,预估个人仍需承担的年度最高自付金额,该指标反映了保险产品抵御“灾难性医疗支出”的能力。
她透露,为了帮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保障缺口,平安健康险团队已经研发了一个“健康保障指数”的量化数据模型。“希望未来在政策允许和个人充分授权的前提下,通过调用最小必要性的健康医疗数据,帮助每个人清晰地看到自身的‘照护缺口’和‘保障缺口’,从而能更精准和主动的规划个人所需的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险保障方案。”
“新18条”的落地,正推动上海商业健康险步入一个与基本医保更衔接、服务更多元、运营更智能的新阶段。黄芹芹表示,“新团险”作为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共付机制的具体实践,其成功落地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指引,更需要企业和个人的深度参与,以及全社会对保险价值的科学认知,共同织密一张更具韧性的健康保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