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黄浦区一地铁站闸机入口处,数字人民币、银联、VISA等支付方式的标志十分醒目。 王 冈摄(人民视觉)
近3年,我国信用卡数量减少9000多万张;近期,一些银行信用卡APP还进行了迁移与关停。信用卡行业正经历转型的考验,着力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用户体验,以不断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调研发现,信用卡市场转型发展是监管政策规范引导、市场竞争加剧、用户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监管政策引导。为规范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管理部门2022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信用卡占比不得超过20%,整改后仍超出该比例的银行不得新增发卡。
“在信用卡业务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出现了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滥发卡、重复发卡等情况,导致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监管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发卡策略更加审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无序扩张,信用卡业务已从规模扩张期的“跑马圈地”,进入存量调整期的“精耕细作”。
互联网支付产生分流。近年来,花呗、白条等产品的推出,以灵活的分期方式和低门槛申请流程分流了信用卡用户,尤其是大批年轻用户。
消费者需求升级。“信用卡发卡量的下降,也是消费者对于信用卡服务要求更精细化的表现。”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市场发展处处长王瑛琦表示,以前每个消费者手头可能有多张银行卡,但经过使用和体验,往往会对服务不好、不太实用的卡进行销卡,精选两三张卡稳定使用。
权益“缩水”劝退不少“羊毛党”。近年来,为了管控成本,多家银行不断调整会员权益,如机场和高铁休息室使用次数减少、快速安检次数下调、取消接送站服务等。
业内人士分析,权益调整的背后是银行运营成本与收益失衡的困境,信用卡粗放式扩张时期积累的低活跃度用户较多,难以覆盖高昂成本,削减权益是成本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尽管信用卡业务呈现整体收缩态势,但其在便利群众支付和日常消费等方面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顺应消费新趋势、新特点,各大银行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银行针对居民以旧换新消费需求,持续加大分期信贷投放,以文旅消费、宠物经济等消费新业态为突破口拉动消费增长;交通银行推动服务下沉,开展县域信用卡营销活动;招商银行不断完善本地生活生态构建,满足年轻客户需求……
各家银行正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方式,针对老年客户、年轻人群、互联网用户积极开展业务。有的信用卡加大与淘宝、京东等平台的合作,有的积极与潮玩IP联动,还有银行将目光对准养老金融和银发经济的“蓝海”。
信用卡相关监管规定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给予行业创新空间。
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其中包括“在有效核实身份、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
“长期来看,信用卡业务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银行要加快转变理念,通过‘精耕细作’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加快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娄飞鹏表示。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李延霞、张千千、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