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深刻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双方的经济状况变得日益艰难。尽管俄罗斯的GDP略有上升,但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其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如果局势得以改善,俄罗斯也不至于将原本计划中的铁路建设工程暂停,最少两年的时间,这种重大决策反映了俄罗斯经济的疲软。与此相比,乌克兰的经济状况更为糟糕,外债累累,而战争依然没有停息的迹象。在深思熟虑之后,乌克兰决定申请暂停偿还与中国签订的2012年贷款,金额高达15亿美元。
为什么这笔15亿美元的债务如此重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2012年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
粮食换贷款:2012年的协议
2012年,当时乌克兰总统是亚努科维奇,乌克兰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还较为稳定。中乌两国长期合作没有太大问题,尤其是在粮食贸易上。那时,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庞大,而乌克兰作为“欧洲粮仓”,自然成为了中国的理想合作伙伴。于是,中乌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中国提供贷款,而乌克兰则用粮食来偿还这笔贷款。
简单来说,乌克兰通过出口粮食,以此来偿还贷款。这项协议的总金额高达30亿美元,乌克兰将用等值的粮食来抵扣债务。对乌克兰来说,这种方式并不算困难。毕竟,乌克兰的农业资源丰富,在急需资金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粮食换贷款似乎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乌克兰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问题。
15亿美元债务:执行问题
2013年,中国承诺的第一笔15亿美元贷款顺利到位,乌克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供应商。2015年时,乌克兰的玉米供应量几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90%,取代了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玉米供应国。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虽然乌克兰的粮食供应增长,但未能如期完成约定的供应目标。2013年乌克兰承诺供应的粮食总量是400万到600万吨,但实际交付量仅为150万吨。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2014年。当时乌克兰的国家食品粮食公司(SFGCU)出现了严重的内部问题。中国方面的审计发现,这家企业竟然将来自中国贷款的粮食转售给了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实际收到的粮食远远不足。乌克兰国内的腐败问题严重,尽管乌克兰政府在2017年冻结了SFGCU的资金,2020年又对该公司的贪腐行为提起了诉讼,但这笔贷款的偿还进度仍然缓慢。截至2020年,乌克兰仅偿还了中国7500万美元的贷款本金和4090万的利息。
这些年来,乌克兰欠下的债务金额逐渐增加,剩余的本金仍高达14亿美元,而利息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积累。尽管双方曾多次沟通,要求乌克兰履行还款义务,但由于多次拖延,直到2022年,我国不得不要求乌克兰按时偿还这笔债务。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经济迅速恶化,外债规模激增,这笔15亿美元的债务几乎被边缘化。
乌克兰的债务危机
随着战争持续,乌克兰的经济几乎崩溃,政府财政收入急剧缩水。据统计,到2025年1月,乌克兰的债务总额将突破1620亿美元,约合1.1万亿元人民币。而乌克兰政府的年收入预计仅为500亿美元左右,连本带利的偿还负担几乎不可承受。更糟糕的是,战争还没有停歇,乌克兰的债务还在继续攀升,利息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如此巨大的债务负担,乌克兰决定采取极端措施。在2024年7月,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偿还所有外债,进入债务重组阶段。这一决定意味着,乌克兰将不再履行偿还承诺,并尝试通过与债权国谈判,减轻还款压力。
破产的谈判策略
此时,乌克兰的外交官和经济官员开始寻求美西方的援助,希望通过债务重组来缓解危机。与此同时,乌克兰基辅的议员热列兹尼亚克透露,乌克兰可能会请求议会批准,暂停偿还中国进出口银行的15亿美元贷款。如果计划获批,乌克兰将尝试与中方重新谈判贷款条件,争取更有利的还款条款,甚至希望能够减免部分债务。
在这一谈判中,乌克兰似乎认为中国无可奈何,认为中国在面对乌克兰庞大的外债时可能会妥协。乌克兰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谈判方案:第一,推迟还款并要求降低利率;第二,利用中国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要求中国给予更宽松的条件;第三,若中国拒绝,乌克兰可能依赖美西方国家提供更多援助,拖延债务偿还。
中国的应对策略
但中国并不急于妥协。乌克兰的算盘未必能打得响。中国的粮食需求的确庞大,但并不单单依赖于乌克兰的供应。自2020年起,乌克兰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已经大幅减少,而中国早已找到了其他供应来源,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此外,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也与多个地区展开了农业合作,乌克兰的谈判空间已大大缩小。
中国的立场也更加坚定:在经济上,中国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债务问题;在法理上,中国的债权是有保障的。乌克兰的信用已经严重受损,其债务违约将影响国家信用,而这一点才是最致命的。
虽然乌克兰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债务压力,但中国并没有任何妥协的必要。乌克兰的未来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