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木桥
绍兴一家纺织小企业主看着汇率波动吞噬利润,却在一天内获得200万担保额度完成120万美元汇率避险,传统三五天的流程被压缩成一次高效的金融创新。
“以前怕麻烦、成本高,不敢做汇率避险。现在通过外汇局平台获得担保增信后,在浙商银行的交易宝平台线上就能签约衍生品,省心又省钱!”绍兴一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负责人感叹道。就在几天前,这家小微企业通过浙商银行落地全国首笔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衍生品担保增信签约试点业务,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汇率波动难题。
在金融科技被部分机构异化为“暴力催收工具”的当下,一家银行却将科技创新聚焦于破解小微企业和科技人才的融资困境。当一些平台单日发送上百条催收短信轰炸借款人时,浙商银行的创新团队正在为没有抵押物的卫星企业设计5000万元纯信用授信方案。
汇率避险:小微企业的“一日护航”
2025年6月30日,浙商银行完成全国首笔 “衍生品业务担保增信签约”试点业务,为破解小微企业汇率避险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图源:投资时报
全球经贸环境复杂多变、汇率波动加剧,外贸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日益增大。传统模式下,企业开展衍生品交易需缴纳高额保证金或资产抵押,并需在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来回奔波,流程通常需要3-5天。
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的创新功能,浙商银行绍兴分行仅用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从需求到签约的全流程。绍兴一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200万元 “汇率避险保”保函额度,成功办理近120万美元外汇掉期产品。
该行还推出“浙商汇利盈”专属产品包,根据企业外币结算账期和风险承受能力定制避险方案,涵盖远期、期权等衍生品。
在理念普及方面,浙商银行成立“汇率避险服务”金融顾问工作室,新媒体矩阵线上触达客户超50万人次;全国组织培训220余场,全面提升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意识。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累计为3600家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
伪创新迷途:当科技沦为收割工具
当浙商银行将创新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时,部分金融机构的“创新”却走向歧途。2025年7月,借款人洞察喵的手机在一天内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债务逾期仅一天就遭遇通信系统瘫痪。
甜橙借钱等平台年化利率高达39.4%,远超过最高法院规定的15%红线。更隐蔽的是费用嵌套策略,用户正义喵在借款10500元后,每月被扣除155元“担保费”,仅此一项就增加17.7%的成本。
豆豆钱等平台宣称拥有自主开发的VBS作业系统,将外部大数据、反欺诈引擎、决策引擎和评分模型四大模块整合。然而实际上,这些技术更多被用于设计更隐蔽的收费陷阱和更高效的催收手段,而非真正降低用户融资成本。
催收手段更是触目惊心:爆通 讯录向借款人亲友发送威胁信息;伪造司法文书冒充公检法机构施压;甚至在借款人已失联情况下骚扰其五年前离职的人事主管。这些行为直接违反 2025 年 3 月实施的《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该规定明确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 3 次, 22 点至次日 8 点禁止催收。
个人信息保护形同虚设。借款人王立(化名)在点击贷款申请后,需要一键同意向数十家机构开放个人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担保公司深圳市华融融资担保的法定代表人已被列入失信名单,股东股权遭冻结。
人才银行:专利证书背后的信用革命
2016年,浙商银行在全国首创 “人才银行”服务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银行依赖抵押物的授信逻辑。这一创新将科技人才价值置于评估体系的核心,而非企业的固定资产或盈利历史。
在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理念得到生动体现。这家AI卫星互联网企业拥有10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创始人陆川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5年3月,浙商银行成都分行基于企业的“硬科技”属性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公司5000万元纯信用贷款授信。
同样受益的还有希望森兰科技。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变频技术研发,获得了浙商银行300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科研攻关和生产扩张。“评价模型已日渐成熟,并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深蓝财经研究员在实地调研后如此评价。
经过近十年发展,截至2025年5月,浙商银行全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3.4万户,融资余额超4300亿元,服务高层次人才超4000户。2024年该行新批公司授信客户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30%,成为客户转型的主力军。
全周期陪伴: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的金融伙伴
浙商银行的创新不仅停留在贷款产品层面,更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2025年5月,该行推出 “善科陪伴计划” ,从人员、场景、服务和生态四个维度陪伴科创企业成长。
在上海分行,这一理念通过 “善数科技金融平台” 得到深化实践。该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能力,搭建了包含技术先进性、专利壁垒强度、市场应用潜力等核心指标的价值评估模型,将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资产。
浙商银行的产品矩阵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初创期可凭人才证明和商业计划书申请最高3000万元的 “人才支持贷”;成长期有结合研发投入动态授信的 “人才成长贷”;成熟期则提供“科创共担贷”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这种陪伴式服务成效显著。近三年,浙商银行已陪伴超100家企业实现A股上市、近20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杰华特微电子、芯联集成、武汉长盈通光电等企业都是浙商银行从中早期陪伴上市的典范。
金融创新的中国方向: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2025年7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正式出台。这份文件首次系统性构建了科技金融体制的顶层设计,其核心定位在于破解长期以来科技与金融“两张皮”的难题。
在湖北,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依托2021年成立的华中首家科创专营机构武汉科技金融中心,推出了 “知识价值信用贷” 。该产品依据《湖北省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实施办法》,从创新人才、研发投入、研发活动、知识产权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为科技企业打开“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的融资通道。
上海农商银行则构建了 “创投型”信贷服务逻辑,提出以投资的视角评价企业,看行业、看技术管线、看团队、看未来。该行还打造了覆盖“孵化—成熟”的接力培育体系,推出鑫孵贷、鑫孵担保贷等专项产品,为孵化期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超20亿元。
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农商银行科技企业贷款规模超1200亿元,累计服务近8000户科技企业;服务覆盖上海市三分之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五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创新实践与那些将创新精力放在如何分割高额利息、设计暴力催收系统的“伪创新”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金融创新应该如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那样,通过 “以投带研”模式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或如浙商银行那样,打通担保公司、外汇局和银行的数据通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避险成本。
金融创新不在利息分割的刀锋上
走过成都国星宇航的“太空风”总部,看着百项专利证书和天上运行的33颗AI卫星,浙商银行的金融顾问们知道,5000万纯信用授信是一场基于人才价值的豪赌。而绍兴纺织厂老板手机里那个一天内办完汇率避险的交易宝平台,背后是打通担保公司、外汇局和银行的数据通道。
在暴力催收短信淹没借款人手机的同一天,浙商银行的金融顾问正在为第221场汇率避险培训调试设备。两种创新,两个方向: 一边将技术异化为收割工具,一边把金融炼成陪伴企业成长的阳光。
当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金融新政策提出设立总规模1万亿元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时,资本的流向已昭示未来——真正的金融创新不在利息分割的刀锋上,而在服务实体的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