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超新星财经,作者 | 超新星财经,编辑 | Ray
2024年3月,日本央行宣布结束持续八年的负利率政策,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这一政策转向并未改变日本银行业长期面临的低利率困境——自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净息差(NIM)持续低于1%,2024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净息差(NIM)约为0.6%-0.8%,持续低于1%的水平。这一数值远低于美国银行业的2.6%-3.2%,以及中国银行业的1.5%-1.6%。如何在"利率地板"下创造价值,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面对的命题。
日本Seven银行(SevenBank)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独特样本。这家由便利店巨头7-11控股的银行,通过"场景嵌入+技术驱动"模式,在低利率环境中实现了手续费收入占比35%、单台ATM日均交易量230笔的亮眼数据。其成功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当利率无法成为利润来源时,场景的垄断力与技术的穿透力将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01 便利店+银行:物理渠道的极致重构
(一)场景垄断:7-11的ATM网络帝国
日本Seven银行的基因始于2001年7-11便利店的一场实验。当时,日本传统银行因网点成本高企纷纷撤离社区,7-11却逆向操作,在3万家门店中嵌入ATM机,构建起"3公里生活圈"的金融服务网络。这一策略带来三个颠覆性改变:
传统银行网点单台ATM年均成本约120万日元(含人力、租金),而Seven银行通过共享便利店水电、安保系统,将成本降至40万日元/台。截至2024年底,日本Seven银行的ATM网络已覆盖日本超过99%的行政区,其总运营成本仅为传统银行的约30%-40%。
日本Seven银行的单台ATM日均交易量超100笔,显著高于传统银行ATM。其高峰时段(18:00-20:00)交易占比达35%,这一“高频刚需”场景的嵌入,使其手续费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38%,远超日本银行业平均的18%-20%。
通过"便利店积分兑换银行手续费"的交叉补贴模式,Seven银行将客户月均访问频次从0.8次提升至3.2次。日经金融评论指出,当客户每周三次在7-11买便当时,银行服务自然成为生活惯性的一部分。
(二)适老化改造:从交易到服务的升华
面对日本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29%),Seven银行在2015年启动"零台阶网点"计划:
物理层:柜台高度可智能调节(55-75厘米),配备老年客户专用放大镜、紧急呼叫按钮;
流程层:开发"语音导航+手势确认"系统,将存取款操作步骤从7步简化为3步;
生态层:与日本养老协会合作,在ATM屏嵌入社区食堂预约、药品配送等功能。
这些改造使老年客户使用率达78%,带动该群体AUM(资产管理规模)增长31%。正如三井住友银行战略部负责人所言:"Seven银行证明,物理渠道不会消亡,只会以更精准的形式存在。"
02 AI与人工混合服务:效率与温度的平衡术
(一)瑞穗银行的"AI语音导航+人工坐席"模式
在客户平均年龄60多岁的日本市场,完全自动化服务易引发老年客户抵触。瑞穗银行2018年推出的混合服务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
AI预处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客户意图,将"挂失""转账"等标准化需求自动分流至AI系统;
人工兜底:复杂需求(如遗产分配咨询)由人工坐席介入,AI同步推送客户画像及历史交互记录;
质量监控:通过情绪识别算法,当客户语速超过180字/分钟或出现沉默时,自动升级至高级客服。
该模式使客户等待时间从8分钟降至2分钟,投诉率下降40%,而人力成本仅增加12%。Gartner分析师称,2025年,日本银行业45%的客服岗位将被AI替代,但需要人工服务的高价值场景将增长2.3倍。
(二)三菱UFJ的"家庭金融顾问"生态
如果说Seven银行聚焦"场景",瑞穗银行攻坚"效率",三菱UFJ则通过"家庭金融顾问"模式构建生态闭环:
数据打通:整合老年客户及其子女的账户信息,生成家庭资产负债表;
场景嵌入:根据子女留学、父母养老等生命周期事件,推送定制化产品组合;
生态协同:与保险公司、旅行社合作,提供"养老社区入住权+年金保险"打包方案。
根据估算,该模式使全量家庭账户渗透率从约35%提升至53%-57%,显著高于日本银行业平均的42%。有东京大学教授评价称,银发经济的终极逻辑不是服务老人,而是让每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都得以绽放。
03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从"规模崇拜"到"场景深耕"
(一)中国区域银行的转型痛点
根据行业数据及权威机构分析,截至2025年6月,中国银行业净息差(NIM)已降至1.40%-1.43%区间,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10-15个基点,创历史新低。这一数值仍显著高于日本银行业同期的0.65%-0.70%,但两国息差差距较2020年的1.2倍(中国2.08%vs日本0.85%)已大幅收窄至不足1倍。
当前,多数中小银行仍陷入两大误区:
1.物理网点情结:某城商行年报显示,其新增网点的单点盈利周期长达5年,远超行业平均;
2.技术投入碎片化:某农商行金融科技预算较高,但70%用于"数字展厅"等形象工程,核心系统改造仅占小部分;
3.生态协同不足:仅有部分银行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难以构建闭环生态。
(二)可复制的三大路径
场景嵌入的本土化改造:参考Seven银行模式,中国银行可与连锁超市(如永辉、盒马、七鲜等)、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构建"15分钟金融服务圈"。
AI服务的分级策略:针对中国"银发+Z世代"并存的市场,可借鉴瑞穗银行经验,对60岁以上客户保留人工坐席,对30岁以下客户推行"AI理财顾问"。
养老服务积分体系:客户购买养老金融产品可兑换社区食堂消费券,形成"金融-消费-养老"闭环。
(三)技术应用的深化方向
环境隐形智能的落地
参考Gartner趋势,中国银行可部署低成本传感器,实时监控网点客流量与业务高峰,动态调整服务资源。
多功能机器人的场景拓展
在网点引入服务机器人,处理咨询、引导等标准化业务。
神经增强的前瞻布局
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客户体验中的应用,例如通过情绪识别优化服务流程。
04 结语:低利率时代的价值重构
日本银行业的实践证明,当利率无法成为利润来源时,场景的垄断力、技术的穿透力、生态的协同力将构成新的竞争三角。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这不仅是应对低利率的权宜之计,更是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的战略机遇。
"未来的银行不是存贷款的中介,而是生活方式的架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