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鲍威尔公开把话挑明:风险平衡变了,就业在降温,美联储准备动手,9月开降的概率被市场抬到八成以上,研究机构直言一年内“连着三次、每次25个基点”的路径大概率落地。镜头一转,特朗普签令叫停“低值免税”,美海关确定8月29日起800美元及以下的包裹不再免税,欧洲和亚太一串邮政、快递机构干脆宣布暂停对美包裹,DHL直接说“关键问题没解决,系统接不住”。关键时刻,美方以“为伊朗石油运输提供便利”为由,制裁两家中国公司;外交部当场表态,缺乏国际法依据、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坚决反对,还强调会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
降息这件事,别只盯着点位,得看美联储框架的回调。鲍威尔把“平均通胀目标”的陈词收起来,回归“灵活通胀目标”,同时把“就业双向风险”写进措辞,这意味着政策由“等数据打脸再动”切回“预防性调节”。
邮政风波看上去是物流小事,实则是贸易规则的大事。美国把“低值免税”一刀切掉,关税按来源地阶梯加码,欧洲包裹预估每件加80美元、16%-25%关税区的来源每件加160美元,超25%的干脆200美元。别说跨境商家,连DHL这种龙头都说系统对接、征收主体、数据口径都没想清楚。这不是关务优化,这是把规则当作谈判扳手。短期影响很直接:寄递成本猛增、清关拥堵、时效变差,卖家和消费者要被迫在价格和时间里二选一。
更深的后果是跨境电商生态的重构,平台与卖家会加速“本地仓、本地合规、本地税号”的配置,把跨境变“跨境+本地化”。
制裁两家中国企业这一步,几乎是剧本里的“必选项”。美方惯用的逻辑是:把伊朗油运与“制裁执行”绑定,再通过次级制裁把第三方企业拖进来,达到“寒蝉效应”。但国际法的底线很清楚——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不具备合法性。外交部的三句话把要点讲透了:不承认、不配合、会反制。
把三条线拧在一起,轮廓就清晰了。美联储在给市场喂甜点,白宫在给供应链加苦药,财政与商务部门在边线“加塞”。降息让风险偏好抬头,邮政新政让跨境摩擦升级,对华制裁让能源与贸易链再增一道波纹。
有人会问,中方会不会“以牙还牙”?态度与工具都在,节奏要看效果。对缺乏国际法基础的单边制裁,公开立场要硬;对真实的企业利益,护航要实;对外部的挑衅与噪音,不被带节奏。当我们把规则写进流程,把产业写进技术,把叙事写进事实,对手的“战术灵感”就只能变成战术失误。总而言之,特朗普这一波威胁行为,只能说是无效!同时,我们中国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发展,这样一来,美国即便是发出再多的威胁也没用!
让新闻再飞一会儿。降息的会议还没开,但资产已经先跑;邮政的新规上线在即,企业的应对已经在路上;制裁的名单可能还会加,法律与产业的应急也得跟着加。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把该做的事一件件做扎实——金融的水用在刀刃上,供应链的筋骨练在日常里,外交的话说在点子上。用一句直白的话收尾:市场看预期,产业看韧性,博弈看规则。三件事都站住了,对方的出牌就很难翻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