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顾鸿儒
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将正式实施。在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客户授权后会自动识别消费信息,并进行定期自动贴息。记者了解到,目前金融机构的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一些银行已经启动预热营销,推广相关的贴息产品。
多家银行推出消费贷贴息产品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发布后,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继发布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
据了解,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本次享受贴息消费范围涵盖两种情况,一是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二是单笔5万元及以上,用于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消费。此外,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而个人消费贷款中未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将不予贴息。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成为关注焦点。在8月13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贴息利率为年化1%,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贴息计算基数为借款人在政策执行期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支付的符合条件的消费汇总金额。但据相关媒体报道,在消费贷贴息落地进入倒计时阶段,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底线仍稳定维持在3%以上。
此外,消费贷贴息采用“先拨后贷”模式,由财政部门预拨贴息资金,贷款经办机构在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金额。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经办机构可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对应符合条件的消费金额30万元;单笔5万元以下贷款的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其对应消费金额10万元。
有行业专家表示,该政策仅适用于规定的消费用途,借款人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满足条件后,方可享受贴息优惠。据了解,在消费贷贴息倒计时阶段,相关政策的具体操作方案尚未最终确定。
聚焦贴息政策 形成共振效应
记者注意到,以往的贴息政策主要支持投资端和供给端,但本次新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主要从需求端发力,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降低个人消费贷款的成本。业内人士认为,贴息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和金融的联动协同作用,在降低个人消费贷款成本的同时,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因此,在执行贴息政策的过程中,后续阶段将重点聚焦哪些领域,成了业界讨论的重点。
商务部研究院洪勇副研究员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贴息资金全流程追踪体系”,确保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高效衔接。需依托金融科技手段,例如区块链存证等,实时监测贷款流向,对消费贷流入股市、经营贷用于房地产等异常交易,建立快速熔断机制。同时,应试点“动态贴息率调整”机制,根据区域消费复苏情况差异化设定补贴比例,避免“一刀切”导致资源错配。此外,需配套开展“消费信贷知识普及”行动,引导居民理性借贷,防止过度杠杆化风险。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贴息政策发布后,其后续工作应聚焦实施路径的精准化改造。建立消费信贷用途的穿透式管理系统,在保障消费者隐私前提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流向的智能追踪,杜绝政策套利。针对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配套建设应用场景验证平台,让贴息政策与场景创新形成共振效应。
朱克力建议,应引入市场化补贴机制,例如将部分财政资金转化为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场景化金融产品。对于服务业企业,需重点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归集市场监管、税务、用电等数据构建数字化风控模型,帮助轻资产服务企业获得公平融资机会。在操作层面,须建立跨部门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工信部门的场景创新、财政部门的资金监管和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避免政策执行碎片化。特别是在支持首发经济时,需同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技术入股等配套制度,形成政策组合拳。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