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330 亿美金的网红营销市场里,大多数品牌依然困在“找达人、谈价格、等投放”的老路上——一支团队一个月只能邀约十几个人,价格虚高、ROI 不稳、没有效果保障。
而在波士顿,有一群 00 后创业者决定颠覆这一切。 Kolect.AI 想做的不只是一个找达人的工具,而是一位 24 小时不休息的 AI CMO——帮你从找人、邀约到成交、复盘,全链路自动化,并且敢做行业里几乎没人敢给的承诺:效果保底。
而在这条效率曲线的另一端,是被传统营销忽视的中小/小微红人——粉丝量在 500 到 5 万之间,内容垂直、转化率高,但因议价成本和履约风险高,很少被大品牌系统性启用。 Kolect.AI 通过算法批量筛选这类红人,不仅自动化谈判与合同,还能实时追踪转化,把零散的“小水管”汇成稳定的大流量。
今天,我们请来了 Kolect.AI 的创始团队,聊聊他们如何从“流量采集器”进化成“分销网络的操作系统”,如何用 AI 撑起 50M ARR 的野心,以及 00 后创业者眼中的广告世界。
主持人:Hello Steven,欢迎来到节目!能不能先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Steven:谢谢邀请,大家好,我叫 Steven,本科就读于 Babson 商学院,主修创业与科技。在读书期间我做过两次创业。
第一次是在教育科技领域,做了一款 B2B 的 LMS 教学管理系统。上线仅六个月就签下了 100 万注册用户,并拿到风投投资。第二次创业是 AI 社交方向的产品,聚焦情感陪伴场景,在 2023 年上线了一款交友与陪伴类应用,几个月之内就吸引了几十万用户,还获得了国内企业家的投资。现在,我正在探索我的第三次创业,也就是 Kolect AI。
主持人:好的,谢谢 Steven。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快问快答环节。首先,你的 MBTI 类型是什么?
Steven:我是 ENTJ。
主持人:你手机里最常用的三个 App?
Steven:YouTube、Gmail 和微信。
主持人:你最佩服的创业者是谁?
Steven:我比较佩服 UFC 的创始人 Dana White。
主持人:你平时关注最多的内容创作者是谁?
Steven:我现在主要关注一些知识型的创作者,比如播客主持人 Joe Rogan。
主持人:如果你现在有 1 亿美金,你还会继续做 Kolect 吗?
Steven:我觉得会,只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去做。
主持人:好的,谢谢 Steven。那我们现在回到正题。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 Kolect AI,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Steven:Kolect AI 是一个尝试用 AI 帮助品牌与中小型创作者合作的营销代理。我们希望通过 AI,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尽可能高的效率,帮助品牌在 TikTok、YouTube、Instagram 等不同平台与几千粉丝到小几万粉丝的创作者达成合作。
AI 能让我们非常精准地找到合适的达人,高效完成合作,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毕竟现在是推荐算法的时代,流量爆发与粉丝量本身并不是完全挂钩。所以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快速帮助品牌找到潜在爆款内容,并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足够的流量。
主持人:你们主要是做美国市场,还是同时也在中美两边推进?
Steven:我们最初专注的是美国市场,现在也在其他市场有所尝试,但核心重心还是在美国。
主持人:那最初为什么会选择 Influencer Marketing 这个方向,而不是去做其他的赛道呢?
Steven:这和我的经历有关。我之前做产品推广的时候,很多增长都是通过和中小型创作者合作完成的。这个过程其实很痛苦:要先找到合适的人,跟他们沟通、谈价格、确认怎么发内容,然后还要监控和分析效果。
整个流程既复杂又费时,但我能明显感受到里面的潜力很大。中小创作者的营销天花板其实很高,只是整个链路里充满了不标准化、人工成本高、学习成本高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加上我们对 AI 的理解,把这一切做得更高效。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这是传统的营销流程。我理解,一个企业如果要投放,就必须先找到达人,再谈价格,再等待投放上线。你们是不是也踩过不少这种传统流程里的坑?
Steven:完全是的。每一步其实都暗藏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中小创作者的报价并不透明,不同平台、不同垂类市场价格差异可能高达几倍。
再比如创作者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可控的渠道,流失率很高。相比头部达人,中小创作者更容易“掉链子”。很多品牌寄出样品后,可能有 40% 的创作者最终根本不会发内容。也就是说,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不标准化和不可控,所以我们才会在早期吃过很多亏。
主持人:那这个行业里,哪些问题让你们觉得一定要用 AI 来解决?
Steven: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创意确认”环节。品牌拿到一个创作者的信息时,会看到他的画像、粉丝构成和各种数据,但如何落到具体的内容要求或建议?这其实是一个既需要经验又可以被抽象和提炼的过程。AI 可以帮助我们把这套流程标准化,再结合后续的数据反馈,不仅能让品牌更快确定方向,还能把效果做得更好。
第二个例子是“建联与谈判”。传统做法就是群发邮件,但创作者的反馈往往很非标。比如,有人会说:“我可以同时做三个内容,但价格要这样,你能接受吗?” 这种情况非常多,以前全靠人工逐条回复。现在我们用 AI 去处理,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于复杂的情况,AI 会自动升级给人工去处理。这样整个沟通、谈判和审核链路都能高效运行。
所以总结来说,AI 的价值在于把那些原本不标准的流程,真正实现自动化和规模化。
主持人:明白。那 Steven 能介绍一下你们现在的融资情况吗?已经融到钱了吗?
Steven:我们在今年 5 月份拿到了一个北美本地基金的投资,也有一些跟投。目前总共融了几百万美金。
主持人:我理解 Kolect AI 的产品定位是“AI CMO”。那你们是怎么定义 AI CMO 的?它具体该做哪些事情?
Steven:我们是从“交付”往前推的。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出海 3C 品牌找到我们,我们第一步会帮他们快速锁定目标博主。我们会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规模去执行建联,短时间内拿到大量回复。
接下来,基于我们提前收集的产品信息和活动信息,AI 会自动和博主确认合作,完成谈判与签约。之后,AI 还会协助创意讨论和脚本确认,直到内容发布。品牌方只需要在关键节点上给出反馈。
发布完成后,我们会实时追踪数据,把效果最好的内容提取出来,再迅速复制给更多达人去扩散。这是一条完整的“闭环”。
所以对我们来说,AI CMO 的意义不是做一个“工具”,而是确保整个流程最终能交付结果。这才是品牌真正需要的。
主持人:我听说你们最近上线了一个新功能,能不能介绍一下?
Steven:对,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次更新。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AI CMO”,不只是工具或者平台,而是更像一家 Agency。我们能够替客户把控整个流程,确保最终结果。这也是我们目前在现有客户和新客户中主打的更新。
主持人:那目前系统是怎么运行的?你刚才提到目标设定、找人邀约、数据回传,是不是已经能通过 Agent 把全流程自动化了?
Steven:现在大部分流程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可能有 85% 到 90%。剩下 10% 属于最复杂、最非标的情况,还需要人工配合。我们先用 AI 来完成方案制定、建联、谈判、签约、创意指导、交付与追踪,再用人工去监控质量并积累经验,逐步把非标场景也交给 AI。
所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流程自动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主持人:Steven,我比较好奇。你刚刚提到品牌方最在意的就是能不能交付结果。那你们是怎么保证效果的呢?比如 CPM,你们是通过什么算法或者机制来控制的?
Steven:我觉得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
第一个是统计学原理。我们主要帮助品牌对接的是中小创作者,而不是大博主。举个例子,原本一个头部博主的价格,可能能换来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中小创作者。只要其中 1% 或 5% 的内容爆火,就能显著拉低整体的获客成本。因为一旦有一个内容跑出来,就能带来数百万、上千万的曝光量,从而把整体 CPM 降下来。
第二个角度是套利模型。我们在统计学的把握下,基本能确保 CPM 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比如某个产品确实在统计之外完全跑不动,我们也会退回部分预算。这种情况目前几乎没有发生过,但我们愿意给客户这样的保障。
主持人:那现在不同市场的 CPM 大概在什么水平?
Steven:要看市场差异。比如在南美,我们可以做到个位数美金,两三美元就能拿下 CPM。在北美市场,包括一些客单价更高的欧洲市场,我们也能把 CPM 压到十美元甚至以下,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主持人:对品牌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那你能不能分享一个案例:你们的算法挑选达人,最后跑出特别炸裂效果的情况?
Steven:有的。我们算法最强的一点就是实时追踪和复制。一旦某个内容爆了,我们会立刻匹配出一批相似画像、相似风格的达人,让他们快速跟进,趁着平台算法还在分发时放大杠杆。这就相当于把一个爆款变成多个爆款,形成合力。
这件事完全需要 AI。因为它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爆款苗头”,并立刻做出决策。人力根本不可能 7×24 小时盯着,还要在几小时内就完成复制。
主持人:我更好奇的是,你作为一个大四学生创业者,当时 Kolect 是怎么拿下第一个付费用户的?
Steven:我们的第一个付费用户是一家国内出海软件的创始人,公司年营收大概在 5000 万美金左右。其实我们之前在做增长时有过接触,所以我就第一时间想到他。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对。他不仅作为早期客户给了我们很多反馈,后来还签了年框,陪伴我们跑完了最初的服务迭代。
主持人:那在商业模式上,你们是怎么收费的?
Steven: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先和客户确定方案。本质上是按效果收费:比如确定 CPM 或 CPC,再确定数量,最后对应一个预算。如果客户是带着固定预算来的,我们就帮他反推能实现的效果;如果客户是带着目标来的,我们就反推需要的预算。总之,都是先把结果指标定清楚,再确定预算和执行方式。
主持人:那你怎么理解 Kolect 的定位?你们到底是平台,还是 Agency,还是某种中间商?
Steven:我们一定是 Agency。平台或者中间商的问题在于,它们对流程的把控太弱,没办法对结果负责。我们从第一天就希望能强管控整个链路,这样才能给客户交付确定性的结果。所以我们的定位始终是 Agency。
主持人:我了解到你们在五月份新签的订单是 14 万美金,其中有 9 万是复购。这比例很高,你们是怎么做到增长和复购的?
Steven:我们从三月底开始上线测试,最早就是直面头部客户。因为一旦拿下他们,信任建立起来之后,预算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我们能和头部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速度”。
举个例子,有个客户的需求原本是分给 12 家 Agency 来做的,他们内部要对接 12 家机构,还要对比数据,整个过程非常痛苦。而我们能一家吃掉所有需求,不仅让对接成本更低,而且在交付速度上远超他们预期。
原本 100 个达人,他们会分配到三到五周完成;我们两周就交付完了。最后,实际 CPM 比承诺的还低,直接做到 2 美金。所以当速度和效果同时超过预期,复购自然就发生了。
主持人:你们之前提到想做“分销网络的操作系统”。这个概念具体指什么?
Steven:可以分两点说。
第一,未来的销售一定是结果导向的,类似 Affiliate Marketing(效果营销)。我看到过一个调研,90% 的商家都希望推动效果营销,但因为执行效率和履约问题,现在它还不是主流。但我们认为未来一定会是主流,因为内容制作、粉丝互动、转化行为,这些环节都可以被 AI 放大。
第二,分销节点会更加碎片化。未来不仅仅是职业创作者,任何有稳定社交关系的人都可能成为分销的一环。比如一个有全职工作、每天只花一两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的人,也能通过分享来帮品牌推广,并获得应得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基于效果结算,把各种行为都纳入定价体系的网络化操作系统。
主持人:那在你看来,AI 给广告代理行业带来的最大变量是什么?
Steven:AI 的作用是把原本不标准的流程,尽可能标准化、自动化。头部企业把大量预算砸向广告,是因为广告是标准化的支出,能预测效果。但如果 AI 能把分销、内容营销这些不标准的环节也做到标准化,并且保证交付结果,那就会从广告市场里分走更多预算。对企业来说,这极具吸引力。
主持人:你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Steven:我们会更深入地服务中小创作者。除了撮合合作之外,还会用类似 Talent Manager 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账号、优化变现。这样既能提升创作者端的效率,也能让品牌端获得更优质的交付。
主持人:那你们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比如说你们做到 5000 万美金 ARR 时,会是一个什么状态?
Steven: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年底做到月度 100 万美金以上的客户订单。往后会冲击月度 500 到 1000 万美金,年化 5000 万美金。这个目标既需要 AI 的能力,也需要 BD 的执行力。
至于团队规模,我们不会盲目扩张。现在 6 个人,我预计到 5000 万 ARR 的时候,团队也就十个人出头,依旧保持精干。
主持人:能介绍一下你们几位联合创始人的背景吗?你们是怎么走到一起创业的?
Steven: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认识已经五年了。我们第一次创业时就认识,一直保持交流。我们都做过社交方向的项目,有很多共同经验。去年他来波士顿,我们每天见面、一起尝试各种想法,做了很多小工具,也跑了一些 MR。最后我们发现,AI 对营销的杠杆巨大,而我们在这个领域也最熟悉,所以决定一起做 Kolect。
主持人:我理解你们团队都是 00 后。你觉得和传统广告代理相比,你们最大的代际差异是什么?
Steven:各有优势吧。传统代理在应对复杂情况、危机处理上很有经验,我们很佩服。但我们更快,尤其在 AI 迭代和执行速度上。我们不觉得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共赢。因为整个市场还在上升期,大家其实可以互补。
主持人:你和团队之间有没有出现过分歧?一般怎么解决?
Steven:分歧肯定有,但我们的方法是“聊清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尽量把问题说透。我们有一个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做一个决定永远比不做决定好。只要不拖慢决策速度,分歧就能被化解。
主持人:那你觉得 Kolect 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产品、执行,还是节奏判断?
Steven:我觉得最核心的是“速度”。AI 时代变化太快了,今天的判断很可能明天就会被推翻。唯一能让我们活下来并不断增长的,就是执行足够快、学习曲线足够陡。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你想对同样在考虑做 AI 创业的年轻人说什么?
Steven:开始做。别想太多。因为你永远没办法预估所有困难和问题。只要有目标,就动手开始,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谢谢 Steven,今天的对话就到这里。
Steven:谢谢。
主持人: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