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上海书展总是热闹非凡,我产生了错觉:即使短视频的毒药渗透到各个缝隙,读书人群体还是很庞大的。
而上美社近些年开始也和上海作协联动,组织一些Z旋律的原创连环画,在上海书展首发。
去年出的是大精《千里江山图》(改编自孙甘露的同名原著),当时因为有满振江先生领衔,我第一时间弄了一套,做过评价。
今年发行的是三本:一本32开大精《不屈的手指》,两本24开大精《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记》《白纸红字》。这些主题无疑都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
绘者:刘为民负责主笔,王天愚、王斌辅助。
连环画改编自简平的小说《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说的是淞沪抗战后,六个孤苦无依的流浪孩子,遇到了大姐姐魔术师,从此他们组成了一个少年魔术团,骚扰鬼子,利用魔术表演完美掩护大姐姐窃取日军情报。
封面依然是去年负责《千里江山图》的徐震老师完成,很优秀。有冷暖色,明暗对比,一边是烽火一边是和平鸽,让封面变得颇有层次可玩味。
内页主要是刘为民先生画的,他师从名家华三川,活跃在70年代起就创作连环画,据说有80多篇作品。
用电影胶片来表现人物绣像,形式不错的,但这书的人物五官都偏漫画卡通,线条过于纤细,在连友面前并不讨巧。
这节火车是铁道游击队的同款?不过主角换作上海滩的魔术游击队。
人的衣纹,随便抹几下,和关节关系不大。
这种疑似用尺子刻出来的“完美”大厦,过于平直,已经遭到很多连友的吐槽,这是不是学习了界画技法?(笑)
这群孩子找到了“新家”喜悦奔跑着,街道透视和他们奔跑方向不一致,动作也有些不自然。
这里大姐姐给流浪儿们表演魔术,孩子们很专注,大姐姐表情也很到位,还不错。
人的嘴巴形状古怪,类似猫狗两端翘起,仿佛都失去了唇。
结局一幅是跨页,外白渡桥下,渔船飘过,大姐姐顺利脱险归队,“渡尽劫波兄弟在”,一片开阔,意境挺好的。
这本书故事讲的还可以,有基本的起承转合,绘画水平一般,但至少我把故事看完了,看明白了。至于后面两本,就让人头皮发麻、晕晕乎乎了。
绘者:谢颖。这位从前是上美编辑,他的创作时间和刘为民大约差不多,也是起步于70年代中期。
封面也是徐震,根据内页造型画的,有陆毅?红是用得足足了,很醒目,整体效果一般。刚入坑时我看过一本姚有信的《聂耳》就出色,封面也简洁,动作有力。
画家用了一些焦墨来擦出人物阴影和黑色部分。是认真画的,造型不出色(当代近代题材原创的通病),而且和设计编排有关,每一幅主人公都像是在摆拍,不是自然生活的瞬间。
注意看,这里用了灰度图黑白印刷,印得差强人意,线条发虚。难道雅昌也偷懒了?
整个故事读下来,味同嚼蜡,而且大量的陌生人名穿插,还特别多的书名号、括号、引号,看得人头脑发胀。连环画讲究叙事性,连贯性,而这本剧情都是零散的,硬塞进很大密度的信息,非常挑战阅读者的耐心。
绘者:韩璐瑟,这位水平高不少,擅长油画、水粉、水彩。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左联的历史,还是和上一本一样的毛病,没有故事性,大概是把百度百科搬过来,压缩后列了一遍,文字可读性很差。
这本画法让我想起夏葆元、林旭东的那本《鲁迅的青少年时代》,水墨画也有特别的感染力。
有些场景画得还蛮不错的,人物传神,景色迷人,可惜故事不好看。
这幅我很喜欢,用雨伞垂下的雨帘混合鲁迅的泪水,表达了他听闻瞿秋白就义时的伤心,有点时空交织的的感慨。
后半本书,挨个介绍重要的左联成员生平。王宝强?不敢睁开眼,相信是我的幻觉。
这几本书有一个共同优点,用纸很不错,手感极佳,特别是24开这两本,是得到了优待升级的。
这些原创书,围着旋律的任务,画家们肯定不会马虎,都是拿出真功夫的,但能力有参差,和当年的第一档前辈是有明显差距的。至于编文,通常很拉胯,大幅拖后腿,降低了连环画的可读性和收藏性。建议对于群众陌生的历史,不要放入太大的信息量,连环画应该是轻松好读,图文紧密呼应,故事性强的,而不是一页一科普,堆积大量不太有名的人和事,题材同样为Z服务,还是多学习50-80年代前辈的编排表达吧。
本期就这么滴吧,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这些主题的,别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