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9月28日,河南农商银行吸收合并9市82家机构的获批,成为其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这场涵盖55家农村商业银行、4家村镇银行和23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大规模整合,不仅让该行资产规模与服务网络得到质的提升,更打破了长期制约区域农信机构数字化发展的壁垒,为构建统一高效的金融数字化体系铺平了道路,标志着这家省级法人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迎来 “高光时刻”。
整合筑基:数字化转型的 “硬件升级”
此次吸收合并为河南农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规模基础与网络支撑。整合前,该行已由25家法人机构于2025年2月新设合并而成,注册资本约292.47亿元,资产总额2.58万亿元,存贷款规模居河南省首位;而并入82家机构后,其服务版图扩展至开封、平顶山等9市,承接全部网点与人员,形成了覆盖更广、规模更大的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4月末,河南农商银行系统资产总额已达2.68万亿元,庞大的资产规模为数字化投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更关键的是,整合彻底解决了此前“联合银行”模式下二级法人分散的弊端。2023年11月挂牌的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因保留基层独立法人地位,导致数据割裂、系统各异,数字化推进阻力重重。而统一法人模式下,82家机构变更为分支机构,实现了数据、业务与技术标准的统一,为数字化转型扫除了体制障碍,这正是省级统一法人模式在资源集中配置上的核心优势。
转型驱动:化解痛点与政策导向的双重诉求
河南农商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既是应对自身发展痛点的必然选择,也契合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从内部需求看,大规模整合后,不良资产处置与风险防控压力凸显,部分被合并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且分布分散,处置难度较大。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统一的风控体系,能够实现对全省2.68万亿元资产的精准监测与风险预警,这也是业内专家提出的平稳过渡关键举措之一。
从外部环境看,政策层面已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完成河南农商银行组建”列为重点任务,而组建后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便是通过数字化提升服务效能。作为河南省资产规模最大、网点数量最多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定位,更需要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借助线上渠道延伸服务触角,匹配县域经济与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
价值释放:数字化重塑服务与管理效能
统一法人框架下的数字化转型,正让河南农商银行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与管理效能。在客户服务层面,整合后公告明确客户账户、合同等继续有效,服务保持不变,而数字化系统的统一将进一步实现“一次注册、全省通办”,解决此前跨机构业务办理的壁垒。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与线上渠道结合,可精准对接农业生产、小微企业经营等场景化需求,让2.68万亿元资产的金融价值更高效地流向实体经济。
在内部管理层面,数字化将破解整合后的协同难题。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可实现对全省网点运营数据的实时归集与分析,优化资源配置;统一的业务系统能降低跨区域操作成本,提升决策效率。这种 “数据+技术” 的管理升级,正是省级统一法人模式相比联合银行模式的核心优势,也是化解整合后资本消耗增加、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关键路径。
挑战与展望:数字化转型的 “深水区” 突破
尽管迎来转型契机,河南农商银行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82家机构原有的技术系统差异较大,系统迁移与数据整合需投入大量资源,短期内将面临不小的技术适配压力;另一方面,基层人员的数字化素养参差不齐,需通过强化培训实现人才队伍与技术升级的同步。此外,数字化投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需求叠加,可能加剧资本压力,需借助地方专项债补充资本等方式统筹解决。
从行业实践看,同样由“联合银行”转向统一法人模式的地区,已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河南农商银行可依托统一法人优势,集中力量推进三大举措:一是搭建省级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实现风控、服务、管理的全流程线上化;二是针对“支农支小”定位开发特色数字产品,如基于农业数据的信贷模型;三是引入外部技术力量,降低自主研发成本。
吸收合并82家机构的获批,为河南农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打开了全新空间。这场以统一法人为核心的改革,不仅解决了农信系统长期存在的资源分散问题,更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统一战场”。在2.68万亿元资产规模与庞大服务网络的支撑下,若能有效破解技术整合与资本保障等挑战,河南农商银行有望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地方金融服务生态,为全国农信系统改革与数字化融合提供“河南样本”。
上一篇:银行被骗贷33亿,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