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举回流,中国资产迎来"黄金时刻"?
当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时,这个信号远比任何政策宣言都更具说服力。 彭博社最新报道犹如一记惊雷,在全球资本市场掀起波澜——国际资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返中国。
高盛的报告显示,全球对冲基金在中国A股市场的活跃度创下近年新高。这个数据背后,是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韧性的重新评估。富达国际的Joseph Zhang说得直白:"现在增持中国股票不是因为政策刺激,而是基本面实实在在改善了。"这种来自市场一线的判断,往往比任何官方数据都更具前瞻性。
值得注意的是, 资金流向正在形成强烈反差。景顺投资一边加仓中国股票,一边减持估值过高的印度资产。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更显示,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仍低配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后续可能还有大量资金等待入场。这种"低配"状态,恰似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可能迸发出惊人的动能。
市场反应总是最诚实的。9月29日,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集体绽放:A股创业板指暴涨2.74%,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劲升2.08%,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中概股也全线飘红。 阿里巴巴、哔哩哔哩等明星企业涨幅超过4%,这种跨市场的联动上涨,在过去两年实属罕见。
资金面的变化更值得玩味。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的外资净流入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60%。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斌的发言更添了一把火:8月份境外投资者"总体上净买入"中国股票和债券。这种官方确认的积极信号,往往预示着更持久的趋势。
但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这轮行情能走多远? 光大证券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国庆后市场有望延续升势。历史数据显示,节后资金回流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当前A股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中国银河则把目光投向了即将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认为"十五五"规划的酝酿可能成为新的催化剂。
华泰证券的提醒则更为理性:节前市场可能维持震荡,但节后随着政策窗口打开,交投热情有望重燃。这种审慎乐观的态度,恰恰反映了专业机构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兴业证券张启尧的论断则直指本质:当前行情已从估值修复转向盈利驱动,后续走势将取决于经济复苏的成色。
站在全球视角观察, 中国资产的这轮重估绝非偶然。当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元走弱已成定局,新兴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资金配置。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资本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优势依然无可替代。更何况,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国际资本的嗅觉向来敏锐。当他们开始担心"错失机会"而非"规避风险"时,市场风向已经悄然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更是全球资本对中国长期发展信心的投票。
不过,投资者仍需保持清醒。 市场从来不会直线上升,外资回流的过程必然伴随波动。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以及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资产的国际吸引力必将与日俱增。这场由外资主导的价值重估,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