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引起巨大争议的研究报告。作者是活跃于美国政坛的防务分析师麦肯齐·伊格伦。报告一出,立即在美军内部传开,并被各大媒体炒作,标题耸人听闻:“中国军费达到7000亿美元,远超官方公布的数据。”
很多西方人顿时紧张起来。毕竟,中国官方公布的军费开支只有2290亿美元,怎么美国人能算出7000多亿?两者之间相差4800亿美元,这个差额甚至比俄罗斯整个军费还要多好几倍。更夸张的是,一些美国议员还把这个数字当成增加国防预算的理由,声称“中国军费已经追平美国”,必须加大投入。
7000亿到底怎么算出来的?
伊格伦的计算方法其实很简单,她没有用汇率换算,而是采用了“购买力平价”(PPP)。按照她的逻辑,中国的军费支出在国内更“值钱”,因为成本低,同样的钱能办更多的事。她把军人工资、武器制造、训练维护、研发投入等一一换算。例如,中国军人工资远低于美军,她就按照“美军工资的1/16”来折算,认为中国军费在实际效果上被大幅低估。
在此基础上,她还把武警、海警、太空项目和一些所谓的“隐性研发经费”都算进来,最终得出结论:中国的真实军费是7110亿美元。这个结论立刻被美国媒体渲染成“中国军事威胁”,甚至被用作要求加大美军预算的证据。
问题是,这种算法靠谱吗?
很快,美国学界就有人出来质疑。2024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三位国际关系专家在《得克萨斯国家安全评论》上发表文章,逐条驳斥伊格伦的计算。他们指出,PPP不能简单套用在军事预算上。军队装备不同于日常消费品,高端芯片、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有时还要依赖进口,中国反而可能比美国花费更高。换句话说,有些地方中国确实省钱,但在关键装备上,开销丝毫不比别人少。
经过他们重新测算,中国军费大约为4710亿美元。虽然依旧高于官方数据,但比伊格伦声称的7000多亿缩水了近三分之一。而且,他们强调:中国军费的重点是本土防御,与美国的全球军事部署模式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国际权威机构的估算
除了学界,国际权威机构也给出自己的判断。2025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报告,称中国2023年的军费约为3090亿美元。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估算则是3190亿美元。这些数据比中国官方公布的2320亿美元略高,但远没有伊格伦所谓的7000亿那么夸张。
反观美国自身,2023年军费就超过8800亿美元。如果算上退伍军人福利、国土安全和海外驻军等开支,布朗大学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实际军费已逼近1.4万亿美元。这对比之下,“谁的军费更庞大”不言自明。
背后的真正目的
伊格伦的报告为何能受到重视?答案很清楚。她所在的美国企业研究所(AEI)是鹰派智库,常常为保守派议员提供“政策依据”。在美国国内,军工复合体、国会山和五角大楼之间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任何涉及军费的问题,背后都有庞大的利益驱动。只要不断强调“中国威胁”,就能为军费增加找到理由。
尤其是如今,美国同时在乌克兰、中东和印太消耗巨大,军费只增不减。伊格伦的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国会追加军费做的“铺垫”。
中国的态度
与之相对,中国的国防政策始终是防御性的。每年两会都会公开军费预算,透明度很高。长期以来,中国军费占GDP的比例保持在1.3%左右,远低于美国的3.5%。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全球军事基地,也不搞海外干预,军费主要用于国防现代化、保障主权安全、改善军人待遇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不存在什么“隐形军费”或“秘密扩军”。
事实上,美国在冷战时期也曾夸大苏联军费,用以推动本国军备扩张,结果导致财政赤字严重。如今,他们似乎又在对中国重演这套“老把戏”。但中国并不是苏联,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稳定的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中国从不主动挑衅。
结语
“7000亿军费”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场舆论战与认知战。美国通过夸大数字来塑造“中国威胁”,以此为军费扩张和战略对抗寻找借口。然而,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威胁与否的,不是军费数字,而是政策动机与实际行动。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不搞扩张,不输出战争。我们有权合理发展国防,也有责任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面对外界的炒作和恐慌言论,我们需要保持清醒,不被带节奏,更要有自信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