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政府停摆这出“肥皂剧”进入第三周之际,美国的经济也在偷偷叫苦。驴象两党斗得不可开交,一个把医保问题、一个把国家预算绑上自己的战车,谁也不愿退让半步。于是乎,全国80多万联邦雇员无薪休假,国家公园关门落锁,就连机场的航班都开始变得不靠谱,吵架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遭殃。
要说这美国的党争居然能闹到这种地步,还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如果能利用停摆“清除”一些民主党的遗产,那“关门”倒也是件好事。更绝的是,白宫被曝出计划大规模裁员,甚至要优先“清理”民主党相关人员。看来,这场政治博弈已经明晃晃摆上台面了。
随着政客们拍桌吵架的声浪愈演愈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坐不住了。他打算在10月底来个0.25个百分点的降息,并且放缓市场资金的回笼。简言之,就是希望通过降低借贷成本和加大市场流动性,给企业和消费者提提神。但你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吗?搞错了!美国就业市场的寒意早已蔓延,企业裁员成风,失业率飙升,降息这一剂药,不过是个止痛片,解决不了政府内部的根源矛盾。
而就在这自家后院起火的紧要关头,财政部长贝森特来了个大反转,把目光转向国际舞台,扯起“中国对抗全世界”的大旗。这招果然吸睛,贝森特指责中国对稀土出口的控制是破坏全球供应链的始作俑者。只是,这话不经推敲,这是要掩盖什么呢?
中国在稀土出口问题上遵循的是合理合法的管理机制,为医疗、救灾等用途还专门设了豁免。反观美国,一边自己控制锂和钴等关键矿产的出口,一边对中国正常管控横加指责,这双重标准玩的挺溜。更何况,这次的稀土措施针对的是那些威胁国际和平的军事项目,而不是全面封锁。
让我们从上帝视角看一看,这场博弈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显然,美国试图通过攻击中国来转移国内外的注意力,企图重新掌握战略资源的主动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稀土产量全球占比近六成,加工能力更是高达90%。没有中国的支持,西方还真玩不转。这不,欧盟一边对中国的措施发牢骚,另一边却加快步伐建立自己的资源体系,无形中承认了中国的关键角色。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宽松预期已经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涟漪效应。美元指数走弱,美国国债收益率下滑,而避险资产如黄金和比特币则大放异彩。市场普遍担心,在政府停摆和贸易摩擦的夹击下,美联储的救市行动可能会成为“饮鸩止渴”,短期内或许能解渴,但长期来看,通胀的风险却会更加严重。
所以,美国政府这出戏还能演多久?靠甩锅、降息就能把经济拉出泥潭吗?不尽然。美联储即将召开的议息会议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未来走向或许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答案。美国需要做的不仅是让联邦雇员领上工资、让医保政策落地,更重要的是回归解决问题的正轨。
至于全球供应链和经济格局的调整,美国需要的远不止是“打压”别人,而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找到一条真正持久的解决方案。否则,在全球化浪潮中,一个想要孤立的霸权注定只能是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