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抵达中国,并与中方进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小范围会谈。这次访问不仅是对中俄双边关系的一个宣示,也为我们揭示了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背景下,中俄两国如何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策略。尽管这场会谈的外表似乎是讨论合作与互利,但背后的深意则关乎到“去美元化”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根据米舒斯京的表述,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更令人关注的是,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已降至接近“统计误差”的状态。从2015年时90%的贸易使用美元结算,到如今几乎被本国货币所取代,这一变化的背后,体现出中俄在面对西方制裁时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和应对。

这种去美元化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回溯五年前,中俄间的贸易绝大部分依赖于美元和欧元的结算,这些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曾经具有强大的权威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使得这些货币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促使中俄两国加速推动本币结算。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仅有不到50%的贸易使用美元结算,相较五年前的90%,可谓是一次拒绝风险的大手笔。
为什么中俄两国在去美元化上如此积极?首先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每当美国利用金融制裁来打压某个国家时,相关国家往往不得不承受严重经济损失。通过去美元化,中俄两国能够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从而增强自身经济的独立性与韧性。此外,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其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之一。

其次,去美元化对于推动双边贸易、构建稳固的经济合作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米舒斯京所提到的,本币结算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两国经济合作的水平,同时也为其他希望绕开美元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示范。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单靠美元和欧元进行贸易结算的脆弱性,因此,转向使用其他货币以分散风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米舒斯京的此行还透露出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中国已启用新的跨境支付系统。这款系统并不是对西方SWIFT系统的直接替代,但它为那些希望与中国贸易并避开美元的国家提供了便捷的选择。据了解,除俄罗斯外,一些独联体成员国、东盟国家以及中东国家都能利用这一系统。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币的地位也随之攀升。
在许多人看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随着西方制裁手段的频繁运用,那些追求经济独立与安全的国家,必定会考虑转向人民币和其他货币进行贸易。人民币国际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西方金融霸权的挑战,更是对多极化经济世界的塑造。
米舒斯京的访华之行,为中俄关系的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再仅限于能源与贸易,更扩展到了金融体系和经济安全层面。未来,随着双方在本币结算上的深入合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俄两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共赢。

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景,两国都需共同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与挑战。西方国家的关注与干预不会轻易退去,反而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因此,中俄两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耐心与灵活度,以确保双边合作走向深入,最终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