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11月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从支付服务主体与用户两方面提出倡议,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开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规范免密支付使用。
协会指出,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免密支付”业务通过简化支付流程,大幅缩短了交易时间,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户提高结账效率和客流周转率。但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部分支付服务主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一些用户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

对此,协会倡议,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可从五方面进行规范,具体包括规范授权管理,确保用户真实意愿,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强化商户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避免为高风险商户开通“免密支付”服务;加强交易环节监测,防范资金损失风险;加强用户权益保护;做好业务跟踪与规范。
用户方面,协会倡议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可通过启用双重验证或定期更换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同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营销陷阱,避免在公共设备留存支付信息。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关注交易提醒,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停账户。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协会这一倡议从支付服务主体、支付用户角度分别切入,既给予了用户全面的免密支付风险提示,也给支付服务主体后续的免密功能细化调整提供了有益指引。
近年来,免密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凭借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的便捷性,免密支付在网购、生活缴费、公共交通等诸多场景中广泛应用,不少平台也会主动邀请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在这一过程中,诱导开通免密支付、消费者信息泄露甚至是资金损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
日前,北京商报记者对十余名具有网购经验的中老年人进行调研采访,其中大多数用户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多数受访用户认为,先用后付、免密支付这类新型支付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负担,而“开通容易关闭难”更是成为中老年用户的共同吐槽。
在本次倡议中,协会也特别提到,支付服务主体应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期主动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在显著位置提供相关信息一键查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键取消功能。
苏筱芮指出,当前免密支付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乱象,尤其是存在透支功能的免密支付工具,还有可能一不小心影响到用户个人征信。在协会进行最新倡议后,支付服务主体应积极响应,针对目前免密支付产品设计、使用提示、客服咨询等重点业务环节进行调整,不断强化与完善免密支付领域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