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工作人员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薇 摄
“没想到不用传统抵押,凭企业的技术专利就能获得4000万元贷款,这下生产线扩能的资金难题彻底解决了!”山西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拿着银行授信协议,难掩兴奋。这家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因融资期限短、成本高陷入困境。今年3月,兴业银行太原分行采用“知识产权未来收益折现法”进行估值,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为该企业破解了融资难题。
这样的事例,在山西金融助力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并不鲜见。近年来,我省金融监管部门与银行保险机构协同发力,以科技金融破局创新、绿色金融激活转型、普惠金融扎根民生、养老金融守护银发、数字金融提升效能,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截至目前,全省各金融机构在“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贷款增速远超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保险保障规模日益扩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图景愈发清晰。
科技+绿色: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注入“金融动能”
作为我省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西中来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N型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制造,量产电池光电转化率达26.8%,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公司成立以后,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在关键时刻授信2亿元,让我们采购硅片等原材料有了资金依靠。”山西中来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大为回忆,2022年,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团队主动上门对接,全程跟进贷款申请,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资金短短数日便到账,保障了生产线的顺利运转。
在晋中,金融部门的创新实践更具代表性。晋中金融监管分局联合多部门出台《“四轮驱动”打造科技金融晋中新高地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66个定制化科技金融产品,还编制了全省首个科技金融产品“电子书”。“我们指定农行、交行驻晋中分支机构作为‘晋创谷’的科技金融主办行,指导银行‘一园一策’定制服务方案。目前,已有192家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超20亿元。”晋中金融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瑞中介绍,“截至今年9月末,晋中市科技贷款余额达370.61亿元,较年初增长16.76%。邮储银行晋中分行为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信用+抵押’组合贷款,已成为科技企业融资的典范。”
如果说科技金融是山西转型的“加速器”,那么绿色金融就是生态的“守护者”。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线,中国人寿寿险山西省分公司的身影格外显眼——2025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在黄河流经的19个县承保小额保险62万人,理赔超839万元,让“绿色投资”成为转型发展的底色。
兴业银行太原分行则将绿色金融做成了“金名片”。截至9月末,该行绿色贷款融资规模达165.32亿元。
在长治,绿色金融同样成果显著,气象指数保险、林业碳汇保险等新兴险种,正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筑牢风险屏障。
普惠+民生:织密覆盖城乡的“金融安全网”
“以前卖煤后应收账款要等很长时间,现在通过浙商银行的国内信用证服务,当天就能收到货款,融资成本也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山西某煤炭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供应链金融破解产业痛点的力量。浙商银行太原分行围绕山西“煤焦钢”核心产业链,创新推出“代理交单+议付”模式,累计为下游企业投放近20亿元,既缓解了煤炭企业回款难题,又降低了钢铁、焦化企业的财务成本。
这种“链上赋能”的思路,在普惠金融领域被不断复制。平安银行太原分行坚守“真普惠、真小微、真信用”宗旨,2025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利率降至4.12%。在晋中,太平洋财险晋中中心支公司创新推出的“政策性肉牛收入保险”,已为3607头肉牛提供4850万元保障;中煤财险晋中中心支公司为榆社县种羊养殖企业设计“保险+融资”方案,一张保单既带来1.2亿元风险保障,又撬动了500万元信贷资金,让农业保险从“事后补偿”转向“全链条服务”。
乡村振兴是普惠金融的“主战场”。中国人寿寿险山西省分公司的“乡村振兴保”系列产品覆盖全省117个县(市、区),承保脱贫人口54万余人,累计理赔超1455万元;该公司还选派66名驻村帮扶干部,在灵丘县接力帮扶14年,投入资金260万余元。在长治,金融机构年内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0.88亿元,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规模达717.87亿元,居全省第二;晋中市涉农贷款余额1451.56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13.50%,远超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在民生保障领域,金融的温度同样触手可及。针对营运货车“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房地产领域也迎来金融支持:平安银行太原分行为中铁建花语堂保交楼项目投放1.85亿元,长治金融监管分局则推动23个房地产“白名单”项目放款17.23亿元,投放率达81.81%,为“好房子”建设注入金融动能。“我们始终把‘金融为民’放在首位,让每一笔贷款、每一份保单都能解民忧、暖民心。”长治金融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范文书说。
数字+养老:打造便捷暖心的“智慧金融生态”
“现在缴纳交通罚款不用跑银行,手机上点几下就完成了;住房维修资金也能线上缴纳,真是太方便了!”太原市民王女士的体验,是山西数字金融发展的生动写照。平安银行太原分行依托平安集团科技力量,在住建、交通等领域搭建数字政务平台,年度代收交通罚没款1000余万笔,其上线的太原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系统、住房维修资金线上收缴平台,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在晋中,数字金融的渗透更为深入。全市金融机构电子数字化交易替代率超80%,农行晋中分行、中行晋中分行搭建智慧校园、智慧食堂等高频场景194个,服务客户超50万户;晋中市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23.32亿元,其中核心产业贷款占比近90%,为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我们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把业务搬到线上,让金融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方便可得。”张瑞中表示。
山西银行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种类,推出“增福存”储蓄存款、“享安福”理财系列等产品,精准匹配老年群体稳健理财需求,截至今年8月底,山西银行养老金融类产品总规模达920.69亿元,惠及客户数达50余万人。中国人寿寿险山西省分公司聚焦老年群体需求,2025年前三季度,“银龄安康”保险承保64万人,赔付超570万元;在临汾,该公司参与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34.72万人,理赔金额达668.8万元,为银发经济提供保障。
从科技金融助力“专精特新”突围,到绿色金融守护生态转型;从普惠金融扎根乡村田野,到养老金融温暖银发人生,山西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书写愈发精彩。正如中国人寿寿险山西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将始终以‘服务国之大者’为己任,让金融的力量更好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让三晋百姓的美好生活更有保障。”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