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这两年真是遭遇了极端洪灾的接连打击,几乎是被洪水按在地上摩擦。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暴雨和风暴袭击,拉加萨、布阿洛伊、马特莫刚刚过去,台风卡玛吉又气势汹汹地逼近。科学家指出,今年的极端天气可能还没结束。然而,最直接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2025年10月,河内有超过800万人被洪水困住长达一周,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水系统彻底瘫痪,毫无作用。

街道变成泥泞的河沟,摩托车在齐腰深的积水里缓慢前行,红河堤坝也面临极大压力。更加让人揪心的是,最新数据显示,越南中部的洪灾已经造成47人死亡、8人失踪,约4.4万栋房屋被淹没,9.5万户家庭至今未恢复供电,这样的破坏触目惊心。

经济损失更是惨重,2025年的极端天气直接造成约14亿美元的损失,农业、渔业和工厂等主要经济支柱几乎全面停摆。越南原本希望到2045年实现富裕,如此频繁的灾害让目标看起来异常艰难。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若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越南可能需要投入550亿到920亿美元。这已经不仅是天灾,更是长期忽视生态和规划的人为累积问题。

越南防洪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破坏了自身的防洪屏障。河内和胡志明市人口共计约1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些城市本来依托河流三角洲具备天然防洪优势。然而,随着城市化加速,混凝土建筑大量占据了湿地和农田。京都大学的数据令人担忧:1986年至1996年改革开放期间,河内近三分之二的水体消失。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开发商目光短浅,在低洼地区随意建房,不接入雨水排水系统,把湖泊仅作为景观使用,完全忽视其蓄水功能,这种行为遭到官方媒体的严厉批评。简单来说,长期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忽视生态保护,导致人口越密集的城市防洪能力越弱,这种恶性循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能看到,是前车之鉴。

越南政府宣布,到2030年将投入超过60亿美元加强防洪建设,核心思路是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同时绘制高风险地图、建立预警系统,并帮助居民迁移。这种做法在全球已有成功案例可供参考:新加坡将混凝土运河改为绿化河岸以储存雨水,印度班加罗尔保护湖泊,南非恢复河流生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越南也已经开始实践。在中部荣市,扩展排水网络、挖蓄洪池,并将河岸改造成绿地;芽庄更进一步,由太阳集团建设海绵新城,规划60公顷湿地用于存储和再利用雨水,同时减缓洪水冲击。越南地处气候变化前沿,海洋水温比工业化前高近1摄氏度,风暴带来的水汽更多,因此防洪措施必须考虑未来风险。

虽然60亿美元看起来不少,但要弥补多年的生态债务,仍可能远远不够。而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增加几个湿地那么简单,还需要开发商放弃短期利益、政府加强监管、民众提升环保意识,三方面协力推进。若只做表面工程,下次暴雨来临时仍可能再次发生洪涝灾害。

越南这次经历的吃一堑长一智操作值得肯定,但能否真正解决防洪难题,还要看落实效果。毕竟14亿美元的损失已经极为惨重,未来十年可能投入的550亿到920亿美元压力巨大。希望越南能够真正掌握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避免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否则即便投入再多资金,也难以承受洪水的连续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