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其中提到,客户单笔或者日累计金额人民币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或者等值外币现金交易的,从业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在交易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据了解,贵金属交易存在交易金额大、现金交易比例高等特点,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洗钱和恐怖融资高风险领域。上述《办法》自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通过建立系统化监管框架,防范贵金属与宝石交易领域的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面采取风险差异化策略,对高风险机构强化监管措施,低风险机构可简化或豁免,同时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建立包括风险评估、自律规范制定、培训宣传等在内的十大职责体系,防止犯罪分子通过股权控制等方式渗透从业机构。
操作层面,《办法》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要求从业机构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指定专人牵头、明确岗位职责,依风险与规模配备人员,确保其具备专业能力与操守;定期开展洗钱风险评估,周期最长3年,遇重大变化或推出新产品等及时评估并降险;同时,根据客户尽职调查信息开展风险分类管理,持续关注长期客户风险、交易及身份信息变化,更新补充资料,确保业务交易符合客户认知。
“在全球经济深度交融的当下,金融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不仅扰乱正常金融秩序,更通过资金非法转移威胁社会稳定,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系统性风险。”有行业人士表示,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只要客户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规开展贵金属、宝石等正常交易活动,新规的落地并非增设交易壁垒,而是打造了一道更坚实的安全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