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0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重要风险提示,直指当前网络贷款领域虚假宣传乱象。监管部门明确指出,部分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成本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严重威胁公众财产安全。对此,监管总局强调将强化全链条治理,同时呼吁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避免落入 “金融陷阱”。
虚假宣传三大套路曝光
监管总局在提示中详细列举了当前网络贷款虚假宣传的典型手法:
混淆概念误导贷款
不法机构利用语言歧义,以 “分期缴费”“分期付款” 等名义替代 “分期贷款”,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合同内容的情况下签署协议。例如,部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个人信息,甚至存在信息被转卖用于诈骗的风险。
不实承诺诱导贷款
以 “包过拿证”“政策变化”“助学金奖励” 等虚假承诺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办理贷款。实际操作中,合同条款苛刻且模糊,部分机构实为 “壳公司”,最终导致消费者既未获得服务,又背负债务。2025 年 6 月曝光的 “配音培训贷” 案例中,14 名大学生被 “高薪兼职” 噱头诱导,签署分期贷款后发现课程质量低劣,维权无门。
隐瞒贷款实际成本
平台仅宣传表面低利率(如日利率 0.03%),刻意隐瞒高额综合借贷成本。部分机构在合同中模糊收费标准,实际以 “服务费”“违约金” 等名义加收费用,导致消费者实际支付息费远超预期。例如,电子签平台借贷宝和人人信被曝存在 “砍头息” 现象,借款 5000 元实际到账仅 3500 元,但平台仍按 5000 元计息。
监管重拳出击:从源头切断风险链条
针对网络贷款乱象,监管部门已启动多维度治理措施:
5 月 30 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需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严格审核资质,确保综合融资成本透明,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总成本。
7 月 7 日,兵团警方破获一跨省网络贷款诈骗团伙,该团伙通过虚假 APP 以 “解冻账户”“提升信用” 等名义实施诈骗,涉案金额达 4 万元。类似案例显示,监管部门正加大对 “套路贷” 的刑事打击力度。
四川省消委会近期发布警示,建议消费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机构资质,重点规避经营异常企业。对于已陷入纠纷的消费者,可通过 “全国消协智慧 315” 平台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数据警示:网贷投诉量三年激增超 200%
消费保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2 月,该平台累计收到网贷投诉超 19 万件,涉诉金额超 21 亿元。2024 年投诉量同比激增 215.22%,暴力催收、乱收费、隐私泄露位列投诉前三。值得注意的是,90 后成为主要受害群体,占比达 55.07%,反映出年轻消费者风险意识仍需提升。
专家建议:筑牢 “防诈三道防线”
法律界人士指出,虚假宣传诱导贷款可能触犯《刑法》合同诈骗罪,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权:
签约前核查资质。要求机构出示《网络小贷牌照》,并通过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查询备案信息。
留存关键证据。包括宣传页面截图、合同条款、转账记录等,尤其注意录音或录像保存诱导话术。
理性应对催收。若遭遇暴力催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投诉平台提交证据。
监管总局强调,将持续推动支付机构、银行、清算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拦截异常交易。消费者需牢记:任何宣称 “零风险、高回报” 的贷款宣传,均可能暗藏陷阱。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审慎签署合同、及时举报可疑行为,是防范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