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否觉得:身体像坠了重物般沉重?脑袋昏昏沉沉?明明没做事却累得很?胃口差,身体黏黏糊糊?别猜疑,这大概率是湿气在捣乱!尤其夏天吹空调、喝冷饮,更易让湿邪 “趁虚而入”。
但好消息是:一年里暗藏的 “祛湿黄金期” 马上来临!抓住这几天,祛湿效果事半功倍!错过真要等一年!
AI生成图
一个方法自测:
体内是否有湿气
湿气是否潜伏于你体内?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养生调理治未病门诊主治医师关静娴2025年在该院公众号刊文分享了一个自测方法:
●是否经常感觉头昏脑胀、身体沉重乏力?
●是否有食欲不振、腹胀或消化不良?
●是否有怎么睡都睡不醒的倦怠感?
●是否容易长湿疹、痤疮或皮肤瘙痒?
●大便是否粘马桶?
●舌体是否胖大,舌苔是否厚腻?
●是否在阴雨天上述症状加重?
如果多个答案为“是”,那湿气可能已粘上了你!
祛湿为什么很重要?
从大家熟知的 “红豆薏米水”,到社交平台上刷屏的各类 “祛湿减肥法”…… 祛湿的话题在养生圈里始终保持着一定热度。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总热衷于 “祛湿”?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郭建芳、王雯倩 2025 年在该院公众号刊文介绍,人们常说的 “湿气”,即中医里的 “湿邪”,是人体内水湿过盛、津液运行受阻或代谢不畅产生的病理产物。中医认为,湿气重的人易被各类疾病困扰,因此湿气常被称作 “百病之源”。这正是很多人热衷于 “祛湿” 的原因。
北京电力医院副主任医师来要水在《图解舌诊断病 3》一书中刊文比喻,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垃圾,是黏滞的脏东西!而体内有了垃圾,必然会影响身体整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时报资料图
尽管西医中并无 “湿气” 这一概念,但结合气候致病的特点以及湿邪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相关症状可对应为细菌感染、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代晓琴 2025 年在该院刊文介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当环境相对湿度超过 60% 时,呼吸道疾病和关节疼痛的发病率会显著上升。 同时气象医学研究也已证实,在高湿度环境中,空气中的带电粒子会增多,这确实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头重如裹、思维迟钝,而这恰好印证了中医所说 “湿性重浊” 的特性。
“三伏天”祛湿黄金期,
做好6件事!
今年的 “三伏天” 7 月 20 日入伏,8 月 18 日出伏,共计 30 天,这也是 “祛湿的黄金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主任医师董峰曾在接受中国妇女报采访时表示,尽管一年四季我们都可能受到湿邪侵扰,但夏季气候炎热,人体代谢速度快、出汗量大,再加上夏季常吹空调、饮食偏寒凉,受风寒的几率更高,因此这段时间尤其要注意祛湿。 此外,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内湿毒会有从内向外排出的趋势,若此时能 “推一把”,借助汗液代谢加快的契机,就能助力湿气排出。“特别是三伏天,正是祛湿的绝佳时节。”
健康时报资料图
其实过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帮助我们祛湿。既往提到祛湿时,就有读者留言分享了自己的变化:
留言截图
我们自己在家可以做哪些事情,来祛湿呢?
一、预防外湿:打造干燥舒适圈
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立刻吹风扇或空调;尽量穿速干衣或棉麻类织物,保持身体干爽。
下午三点可开窗通风,不要通宵开空调。
对于生活在南方潮湿环境中的人来说,“除湿机 + 湿度计” 是黄金搭配,生活环境的湿度最好控制在 40%-60% 之间。
二、运动起来:微汗是关键
适量运动能增强气血运行与脏腑气机升降功能,助力水湿运化。而懒于活动、久坐不动会损伤肌肉,最终导致脾气运化失常,引发体内湿滞内生。
夏季天气闷热,不少人因此懒得运动,其实动起来并没那么难,简单活动一下就有效果。关静娴医生 2025 年在该院公众号刊文建议,只要能动就行,微微出汗就停止,还推荐了这几招:
(1)八段锦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三焦)
图自国家体育总局
(2)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调理脾胃)
图自国家体育总局
(3)背朝太阳快步走:每日30分钟,下午4-6点最佳。
(4)轻敲带脉: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皮肤微红为度。
带脉的位置环绕在腰间,就如同我们日常系的腰带。在腰部两侧,有一个带脉穴,其定位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画一条横线,以腋下为起点画一条竖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处就是带脉穴。
带脉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约束纵行诸经、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对水湿代谢也有一定影响。按揉或敲打带脉穴,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疏通经络、促进水湿运化,是日常祛湿养生中可以简单操作的方法之一。
三、吃对食物:祛湿餐桌指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余克强2025年在“华西医生”公众号分享了一些可以祛湿的食物:
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的功效。可以煮粥食用。
红豆:能健脾祛湿,特别适合与薏苡仁一起煮粥。
茯苓:健脾利湿,常用于煲汤或制成茯苓糕。
冬瓜:清热利湿,适合煮汤或清炒。
芡实:补脾止泻,常用于煮粥或炖汤。
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可以泡水代茶饮。
鲫鱼: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可以煮汤食用。
健康时报资料图
其实这些食材做起来也很简单,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治未病科主管护师吴蓓2025年在该院公众号推荐几个“祛湿食疗方”:
(1)薏米赤小豆粥:薏米(脾胃虚寒者建议用炒薏米)和赤小豆各取一把(约 30 克),可以加入少量大米,一同煮至食材软烂后食用,有祛湿利水的作用。
(2)冬瓜薏米瘦肉汤:带皮冬瓜 300 克、薏米 30 克(或炒薏米)、瘦肉 300 克、生姜几片,加水一同煮汤,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3)茯苓山药粥:茯苓 20 克(若用茯苓块则取 20 克)、鲜山药 100 克切块,搭配适量大米,一同煮成粥后食用,有温中健脾的功效。
另外,还要记住少吃生冷、油腻和甜食,尽量选温热、清淡的食物。喝水要适量,多次少喝,别一次性大量喝,而且尽量喝温开水,别喝太多冷饮。
四、好好睡觉:给脾胃充充电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的人也容易滋生湿气。作息紊乱会干扰脾胃的正常工作节奏,而长期熬夜会消耗气血,人常常会感到疲倦乏力。建议每天 23 点前上床休息,保证 6~8 小时的睡眠时间。
良好的作息对脾胃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 脾胃是中医里负责运化水湿的关键脏腑,若脾胃功能因作息问题受损,水湿就容易在体内堆积。所以保证规律睡眠,也是间接帮助身体防湿祛湿的重要一环。
健康时报资料图
五、艾叶泡脚:温通助代谢
代晓琴医生在该院公众号中介绍,用 35℃~40℃的温水加入艾叶煮水泡脚,每次泡 20 分钟左右,有助于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
艾叶在中医里是常用的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药材,搭配适宜温度的温水泡脚,既能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又能借助艾叶的药性辅助调理,对于体内有湿、易手脚冰凉的人来说,是简单又实用的养生方法。
六、按祛湿穴:随身的“祛湿开关”
代晓琴医生还推荐了两个祛湿穴位,每天按压 3 分钟即可:
穴位按摩是中医祛湿养生的常见方式,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间接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这两个祛湿穴位的按压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工具,很适合日常居家进行。
(1)丰隆穴:足阳明胃经穴位,具有调和脾胃,运化痰湿的功效。每日按压3分钟,临床研究显示能调节脂质代谢。
图自四川省人民医院
(2)阴陵泉:此穴为脾经原穴,可调和气血,除湿散寒,疏经通络。每日按压3分钟,同丰隆穴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图自四川省人民医院
起点新闻给您说,晚安啦!
来源 | 健康时报
编辑 | 杨鲁
审核 | 魏诠 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