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国内媒体报道,广州周女士反映其广发银行信用卡6年累计被收取1.2万元利息。
7月15日,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称,以每月7日为还款日为例,7日23点前还款通常8日到账,不产生利息;23点后还款则9日到账,会产生违约金和消费利息。周女士认为此类情况应设有“宽限期”。
信用卡常见还款方式包括:最低还款(需还账单最低金额,利息成本较高)、分期还款(年化利率常超10%,有手续费)、全额还款(免息期内无利息)。此外,刷卡消费有免息期,取现需支付手续费且可能叠加高额利息。
7月16日,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回应,已根据行内最新容时政策为周女士提供减免方案。
近年来,信用卡还款宽限期相关争议频繁引发社会关注,多有银行因政策执行标准不一、规则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被消费者投诉。
2024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2024年修订版)》,明确倡导会员单位为客户提供自到期还款日起一般不少于3天的“容时服务”,宽限期内还款视同按时还款,但实际操作中各银行执行情况存在差异。
2025年4月,东莞银行客户黄女士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渠道在宽限期第三天还款时,部分资金因系统延迟次日到账,被收取826.5元逾期利息,最终银行以“用户对规则不熟悉”为由减免费用,而该行此前称“宽限期截止至还款日次日21点”,与公约倡导的3天标准存在出入。
事实上,不同银行宽限期政策本身存在明显差异:建设银行提供5天宽限期(截止至第五天17点),为国有行中最长;工商银行部分特殊卡种提供15天宽限期,普通卡需主动申请3天服务;中国银行明确3天宽限期截止至24点,但提醒跨行还款需提前2天操作。这种差异导致消费者跨银行用卡时易陷入“规则盲区”。
部分银行设置的还款时间规则可能增加“技术性逾期”风险,例如广发银行规定还款日23点后还款顺延1天到账,若客户在23:01还款,资金可能于第三天入账,超出银行宽限期范围。
据黑猫投诉平台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7月22日,信用卡相关搜索结果已突破41万条,逾期利息费用复杂、宽限期规则模糊是重要投诉点之一。
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时,建议优先选择发卡行本行渠道还款以确保实时到账,并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宽限期具体细则,减少“技术性逾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