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 实习生 贺帅)近期,不少长沙持卡人发现,自己手中的信用卡正在悄然“变脸”:机场贵宾厅缩水、积分兑换贬值、消费返现门槛提高、各类优惠券变得“鸡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信用卡权益优化调整浪潮,也已波及长沙市场。
曾经“跑马圈地”的信用卡,为何如今开始在权益上“精打细算”?“羊毛”越来越难薅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持卡人又该如何应对?连日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探寻信用卡权益的“变”与“困”。
权益“瘦身”:从“狂飙”到“慢行”,持卡人感受明显
“去年用积分还能换张星巴克的券,现在得刷好几倍的钱才能换同样的东西。”市民小周抱怨道,“以前抢券是拼手速,现在看规则是拼阅读理解能力。”
作为一名典型的“羊毛党”,小周手握多张信用卡,精打细算地规划着每一笔消费与权益兑换。但最近,她明显感到“羊毛”变薄、变少了。
有这样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十余名长沙市民,超八成表示注意到信用卡权益缩水的现象。资深卡友亨利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至少有三家他常用的银行调整了权益:一家取消了高铁站接送服务,一家大幅提升了免年费的交易门槛,还有一家的积分兑换里程比例直接“腰斩”。
线下场景也不例外。在芙蓉区一家大型超市收银台前,正准备用信用卡积分抵扣现金的王先生被告知,该活动已于上月结束。“之前每周都有‘积分兑现金’的活动,50积分抵1元,虽然不多但很实在。现在说没就没了,感觉卡‘贬值’了。”他无奈地说。
某股份制银行长沙分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趋势。“近期总行确实对部分权益和活动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基于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考虑。”他坦言,过去“砸钱”换市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银行正从追求发卡量转向追求活卡率和优质客户贡献度。
背后逻辑:红利消退、风险攀升,银行“赔本赚吆喝”成过去
信用卡权益为何集体“缩水”?这并非银行单方面的“抠门”,而是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和银行自身经营策略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随着“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信用卡市场已从“增量竞争”步入“存量竞争”阶段。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量下降趋势明显,今年二季度末卡片数量为7.15亿张,较上季度末减少600万张,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较2022年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超11%,至今已连续下滑11个季度。
“当几乎人人都有信用卡时,再靠发卡送礼、开卡返现这种粗放的方式拉新,成本极高且效果有限。”玩卡十余年的亨利向记者分享自己的体会。他认为,当下银行的策略必然转向深耕存量用户,尤其是那些消费稳定、信誉良好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同时削减或调整那些效益过低、与主流用户日常需求关联度不高的权益。
他指出,信用卡市场本身就有分层,高端卡及相应权益的设计本质上是服务于特定客群的需求。随着发卡规模扩大,部分权益的收缩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压力迫使银行“节流”。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近年来个人信用卡不良贷款有所抬头。2024年末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较上年末增加0.3个百分点。控制成本、压降风险成为银行的当务之急。
某银行风控部门人士透露,一些高收益的权益活动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套现、套利风险。部分持卡人利用规则漏洞牟利,甚至形成黑色产业链,银行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现在我们必须算清楚每一笔账,砍掉不划算的买卖。”
此外,监管政策持续引导业务回归本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年来多次发文,要求银行规范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不得以过度营销、诱导透支等方式吸引客户。这也从政策层面倒逼银行告别无序竞争,将重心从营销转向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本身。
“信用卡本质上是一个信贷支付工具,而不是一个‘打折卡’或‘礼品卡’。”亨利强调,权益缩水可以看作是行业挤掉泡沫、回归理性的一个过程。
未来走向:粗放“撒钱”不再,精耕细作是方向
面对权益缩水,长沙持卡人正重新审视手中的信用卡,调整用卡策略。
“以前是卡越多越好,现在我会做减法。”小周表示,她最近注销了两张不常用的“鸡肋”卡,只保留了两张权益最实用、年费政策最友好的卡片。“会更关注那些和我日常消费场景匹配的权益,比如加油优惠、视频会员等,不再贪多求全。”
银行也在积极寻求转变。某股份制银行长沙分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他们的权益设计将更加精准和差异化。“比如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长沙客户对茶饮消费、新能源汽车充电、本土商超优惠等需求旺盛。下一步会联合更多本地商户,推出‘小而美’的专属活动,而不是全国一刀切的‘大路货’权益。”
该负责人补充,对于资产达标或消费能力强的客户,银行提供了更丰富的VIP权益,如私人健康管理、高端酒店预订优惠等,服务实际上仍在升级。不过他也提醒广大持卡人:“要理性看待信用卡权益,勿因单纯追求‘羊毛’而过度消费甚至透支。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年费、积分规则、利率等关键信息,及时关注银行公告,避免因规则调整造成损失。”
信用卡权益的“黄金时代”或已逐步落幕,但这并非坏事,标志着行业正走向成熟。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谁更“土豪”,而是谁更懂客户、服务更贴心;持卡人也需告别“薅羊毛”心态,将信用卡作为管理信用的工具,理性消费、珍视信用。这场“缩水”,实则有助于推动市场走向更健康、可持续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