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来源|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一张大额罚单,道尽京东集团旗下支付机构网银在线的合规阵痛。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布的行政处罚公告显示,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网银在线”)因10项违法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约219.01万元,并处以约742.94万元的罚款,罚没共计约961.95万元。
同时,网银在线产品负责人、副总裁、总裁等职的黄某因对该公司10项违法违规事由中的5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并处以33万元罚款。
对于此次处罚,网银在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在收到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指导后,已第一时间完成相关整改事项,并将持续完善合规治理水平,积极落实各项监管要求,提升合规经营能力。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网银在线今年以来首度收到监管罚单,其年内累计被罚已超千万元,近日因与前员工劳动争议问题被列为被执行人一事,也成为该公司风控漏洞严重、合规管理缺失的又一印证。
作为京东体系内部的关键支付渠道,网银在线的合规治理不仅关乎自身的稳健发展,也对母公司的金融业务口碑有着深远影响。尤其在京东消金登场的当下,如何适应监管新常态、探索发展新阵地,将成为网银在线行稳致远的关键命题。
网银在线此次处罚涉及的10项违规行为包括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制度;未按规定建立特约商户信息共享联防机制;未按规定保存特约商户档案;服务协议约定不规范;违规进行支付账户到银行账户的非同名划转等。
透过处罚信息不难看出,网银在线的上述违规行为几乎覆盖了代收业务,服务协议约定,商户管理、支付接口管理、交易信息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将该公司在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内部风控缺陷暴露无遗。
事实上,网银在线的合规问题由来已久。2025年刚开年不久,该公司便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两项违法行为被处以101.73万元罚款,时任风控负责人的赵某也被罚5.13万元。
这则处罚的核心问题,剑指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要知道,新修订的《反洗钱法》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在监管系统性完善反洗钱制度措施的大环境下,网银在线的百万罚单无异于撞上了监管趋严的“枪口”。
继续往前追溯,网银在线还曾在2019年被曝出合规经营问题,原因是该公司在一年半时间内出现了同一企业、不同企业物流单号重复的情况,一共涉及15家企业的35.05万笔物流单,以及12家企业的13.53万笔物流单。
网银在线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最终因“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境外”收到了一张高达2943.26万元的巨额罚单,一度刷新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金额记录。
即便网银在线回复称,2017年该公司因部分商户准入环节出现疏失,造成个别外部不法商户利用相关交易通道进行违规交易,该业务内部排查发现问题后已全部关停,商户全部清退,但其“严肃反思与整改”的承诺却迟迟未能落实到位。
有业内人士指出,频繁领受大额罚单已成为网银在线的“标签”,此次再遭重罚,不仅暴露其内控机制长期失效,也严重损害企业声誉与客户信任,可能引发商户与用户流失、业务拓展受限,并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关注。
在接连收到监管罚单之余,网银在线还身负诉讼案件,甚至被列为被执行人。根据天眼查信息,该公司新增了一条立案时间为2025年8月11日的执行信息,执行标的约49.49万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所属司法案件信息显示,网银在线因与其前员工存在劳动争议,被法院判决需支付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但在法院判决网银在线支付相关赔偿后,该公司并未按期履行,最终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为其经营信誉再蒙上一层阴影。
网银在线成立于2003年,于2011年5月获得首批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开展银行卡收单(北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业务,目前业务类型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支付交易处理Ⅰ类(北京市)”。
在2012年被京东集团收购后,网银在线逐渐成为了京东科技体系的核心支付平台,并依托京东强大的资源优势持续展业,至今已与包括五大国有银行、银联在内的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商户超过50万家。
乘上资本东风的同时,网银在线与京东之间的烙印也早已深入骨髓。根据天眼查信息,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消金”)5月新增的两家京东关联控股股东中,便有网银在线母公司的身影。
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网银在线商务”)以7.5亿元的价格,取得了京东消金15%的股份。在外界看来,网银在线商务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机构网银在线,或将为京东消金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消金的前身是成立于2010年的捷信消金,该公司曾占据国内消金领域的龙头地位,但近年来业绩表现每况愈下,截至2024年末的净资产为-23.4亿元,出现了严重资不抵债情形。
2024年12月,京东集团通过晶东贸易、网银在线商务两家关联公司合计获得捷信消金65%的控股权,拿下一张全国性金融公司牌照,并成为继百度、阿里后正式布局消费金融牌照的第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
诚然,一张全国性的金融公司牌照能够帮助京东抢占更多消费金融市场份额,但捷信消金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谓不棘手。数据显示,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率高企,2017年至2020年分别达到3.82%、3.98%、3.60%和2.80%。
为化解不良风险,捷信消金曾多次转让不良资产,2023年的累计金额超过198亿元,涉及借款人数超过126万户。不仅如此,该公司向信托公司提供的存量质押应收账款规模达125亿元,偿债压力巨大。
尽管股权结构确立、管理层履新为京东消金奠定了运营底座,但其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成败,依旧与京东能否改善资产质量、重塑服务质效、盘活用户生态,并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与资产管理体系紧密挂钩。
而作为京东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以及京东消金主要股东之一,网银在线在京东支付环节中承担着关键枢纽作用,其业务经营、风险防控和用户声誉都将在未来受到更为密切的关注。在系统性挑战之下,网银在线的内控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