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零售业务已度过最艰难的‘灰暗时期’。”在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说道。他表示,经过两年的业务调整,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为零售业务的再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月25日下午,平安银行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一众高管就投资者关注的零售转型、中期分红、对公业务、资产质量等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零售资产风险高点已过, 趋势逐渐向好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在业绩会上表示,该行高风险个贷产品的压降已接近尾声,零售资产风险高点已过,趋势逐渐向好。据其介绍,在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贷款规模下降总量中,信用卡占比97.4%;2025年一季度零售贷款余额较2024年末下降381.22亿元,2025年二季度零售贷款余额较一季度环比仅下降了30.68亿元,环比大幅收窄;基础类贷款中按揭贷款较年初增长了201.1亿元。
冀光恒进一步表示,经过前期对部分风险业务的调整,平安银行有效遏制了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势头,不良生成率连续六个季度下降,出现明显拐点。
财报也显示,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1.06%下降至1.05%。个人贷款不良率1.27%,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较2025年3月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主要通过“持续优化客群和资产结构,落实客户分类分层经营,推进优质资产投放,加大不良贷款处置”等方式进行改进。
冀光恒对此坦言道,平安银行在零售上曾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追求高收益、高风险业务,获取客户和贷款主要依赖中介渠道,自营渠道建设不足。如今,平安银行坚持零售战略不变,但在渠道选择、客户经营、风控能力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更适应市场环境和宏观形势变化。且现在平安银行更重视有效获客和精细化维护,在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上有了明显提升。
对公做精 ,聚焦六大行业
近年来,平安银行在坚持零售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对公业务的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在本次业绩会上,平安银行副行长方蔚豪介绍,该行将持续“对公做精”策略,同时聚焦六大行业,包括基础设施、政府与公用事业、基础能源、新能源等,除了房地产主动避险进行结构调整外,其余板块均保持良好增长。
财报也显示,一方面,该行实现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2397.77亿元,同比增长19.6%;另一方面,拓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的新场景、新模式,上半年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1238.17亿元,同比增长16.7%。
另外,平安银行为顺应对公客户综合化、生态化、一体化经营趋势,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建立了战略客户、区域重点客户、小微客户的客户分层经营和梯度培育体系。一是针对战略客户,按照名单制管理,推进行业专业化深度经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二是聚焦区域特色,重点拓展机构客户、上市公司、科技企业、跨境等优质客群,优化客户结构;三是针对小微客户,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机制,配合政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持续优化产品及流程,提升小微客户服务质效。
方蔚豪表示,在对公业务上,该行持续压降高息负债,重点开拓低成本负债来源,优化存款结构和成本,推动存款高质量增长。
持续高分红 ,为年底分红留出余地
对于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分红,平安银行表示将继续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2.36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5.80亿元,按归母净利润计算分红率约为18.4%。
“中期分红18%与去年持平,不论是在分红水平还是分红频次上,我们希望能尽力保持稳定和连续。”平安银行董事会秘书周强表示。但他同时也指出,“中报的18%绝不等于年报就是18%,这是两个概念,中报更多呈现一种态度,为年报的分红留出一些余地,争取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
关于今年底分红的情况,周强表示,要根据业务和资本的状况而定,继续秉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也要为明年经济回暖、业绩更快增长留出余地,在稳定可持续的大前提下,兼顾好股东回报和资本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