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特朗普总统的第二任期正在给美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并非简单的周期性调整,而是美国经济政策、全球信任危机与货币体系深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位经济学家和金融机构分析指出,这种下跌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美国经济政策、全球信任危机与货币体系深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朗普政策如何无意中"制造"美元贬值呢?
特朗普总统的贸易政策正在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推手。2025年4月,他推出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关税政策,对全球多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这些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试图保护美国企业的同时,也在伤害美元的国际地位。
经济学家们指出,这些关税政策已经产生了反效果。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博士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法案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其全面税改以及开支方案也引发了市场对美国政府赤字和债务上限的广泛担忧"。
简单来说,这些政策让全世界开始怀疑:美国还是那个可靠的经济伙伴吗?沙利文,这个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说:拜登政府时期全力配合美国围剿中国的欧洲、亚洲盟友如今都在批评美国。
都在说“美国靠不住”,都在谈论“对美去风险”,而中国反而成为“房间里面的成年人”————美国多年来精心构建的对华围堵网络,正被特朗普“亲手”拆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总统的政策正在加剧美国的债务问题。数据显示:美债持续创新高,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持续扩大——马斯克一针见血的指出“若不尽快削减赤字,联邦政府将会破产”。
美元贬值的现实表现:从避险货币到风险来源
美元贬值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截至2025年8月底,美元指数年内跌幅超过10%。这意味着如果你持有美元资产,你的钱包已经"缩水"了十分之一。
这种贬值趋势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6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显示制造业持续萎缩;金融业利润达到工业部门的4.7倍,反映出经济"脱实向虚"的严重问题。
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虽然意在保护美国制造业,但实际上却在推高进口成本,进一步打击本国制造业的采购成本——7月份的工厂建设支出同比下降6.7%,反映出制造业投资热情冷却。
美国最新公布的8月非农就业数据极度疲软:仅新增2.2万个岗位——不仅没有扩大就业,反而出现了消极数据,这就像想要保护一棵树,却不停地砍掉它的根系,最终只会让树木枯萎。
美元价值赖以维系的政策溢价与全球信任正在被重新界定。全球对美元资产的持续持有,建立在未来依然有人愿意持有的预期之上。一旦这一信念松动,“流动性─信用─再融资”的正反馈机制可能反转为负面循环。
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兴起,人民币迎来发展机遇
没有人可以否认,特朗普总统的政策正在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意味着各国正在减少对美元及其资产的依赖,就像人们不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最明显的例子是瑞士,这个全球第三大外汇储备国公开表态减持美元资产,增持欧元资产。虽然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国对瑞士加征39%关税的回应,但其示范效应不容小觑。就像班上一个受欢迎的学生开始疏远某个同学,其他人很可能也会跟着做。
更深远的影响是,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正在动摇。程实博士指出,美元体系存在着"特里芬难题":美国需要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美元,但这又会削弱美元价值。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这个矛盾更加突出,就像想要同时向左走向右走,最终只能原地踏步。
在美元面临挑战的同时,人民币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元走弱,更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开放。德意志银行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表示: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强,或预示着人民币将开启长期升值周期。他进一步解释:随着贸易紧张局势的改善,人民币汇率或迎来趋势性拐点。这就像顺风行驶,自然比逆风前行更加轻松。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也在不断扩大。就像一个新的支付方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望未来,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美元很可能进入一个中长期的贬值通道。这不是因为美元会突然变得一文不值,而是因为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特朗普总统的政策加速了这一进程,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就像过去只有一个超级市场,现在出现了多个购物中心,消费者自然会有更多选择。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但也要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保持定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建设。
对普通人来说,关键是要认识到这种趋势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和消费计划。就像天气变化时要调整衣着一样,顺应趋势才能生活得更加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