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17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
美联储为什么选择此时降息?此举释放了哪些信号?美联储降息将给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降息反映出美联储对经济形势的审慎判断和前瞻性调控意图
中国经济时报:您怎么看美联储此次降息?
田轩:美联储此次降息是一次典型的“预防式降息”,反映出美联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审慎判断和前瞻性调控意图。
从政策背景看,可能源于对通胀压力持续缓解趋势的确认以及对劳动力市场边际走弱的担忧,同时也是对经济增长动能放缓风险的预防性应对。降息体现了美联储“以数据为导向”的货币政策框架,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优先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2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属于温和调控,符合市场预期,既释放了政策转向的信号,也保留了未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一方面,有助于美联储在抑制通胀和稳定增长之间寻求平衡,可以适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一定支撑;另一方面,也便于美联储后续根据经济数据,尤其是通胀与就业指标的变化,决定下一步政策路径。
降息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阶段性转向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美国通胀水平“有所上升,并依然处于高位”,但美联储为什么会选择此时降息?此次降息意味着什么?
田轩:美联储在通胀“依然处于高位”时选择降息,主要出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风险的前瞻性考虑。尽管当前通胀尚未完全回落至2%的长
期目标,且“有所上升,并依然处于高位”,但美联储更关注通胀的长期趋势及经济动能的变化。一方面,前几个月美国核心通胀环比增速已出现连续放缓迹象,服务业价格压力边际缓解,表明通胀下行路径基本稳固;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动能的边际走弱迹象引发政策层担忧,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8月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了2.2万,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5万,同时失业率升至4.3%,达到了四年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历来遵循“数据依赖”原则,在就业市场明显疲软与通胀趋势缓和的双重信号下,选择降息是在就业与通胀两大目标之间寻求再平衡的未雨绸缪之举,并非对通胀失控的放任,意在通过有限宽松延缓经济失速,为后续政策调整留出空间。
美联储此次降息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重心正从重点关注抑制通胀转向兼顾增长与就业的再平衡,标志着货币政策框架的阶段性转向,表明美联储在评估通胀与就业双重目标时,已开始更侧重于防范经济下行风险,体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维持政策主动性的意图。即通过提前释放宽松信号,稳定长期利率预期,支持信贷传导机制顺畅运行,从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从政策操作层面看,此次降息并非开启无限宽松,在通胀压力尚未完全解除的背景下,美联储此举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框架的灵活性正在增强。应警惕的是,尽管开启降息缓解了短期流动性压力,但后续路径仍高度依赖数据演变,尤其需关注9月及四季度就业与通胀的态势。若经济指标未出现持续恶化,降息节奏或将趋于谨慎,政策空间仍需保留以应对不确定性。
美联储降息将加剧全球流动性宽松
中国经济时报:美联储此次降息将给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田轩:美联储降息将加剧全球流动性宽松,推动资本流向新兴市场,推高股市和房地产等风险资产,带动全球风险偏好上升,尤其是可能利好我国资本市场的外资流入。同时,美元走弱将支撑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原油、有色金属等资源类商品可能迎来阶段性上涨,对资源出口国经济复苏有利,但会增加制造业国家的原材料成本压力,加剧全球通胀分化,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剧汇率波动风险,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可能因本币快速升值影响出口竞争力。此外,部分发达经济体可能跟随降息以避免本币过度升值,新兴市场经济体则获得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但各国经济基本面差异可能导致政策分化,全球货币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增加国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对于我国经济而言,美联储降息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短期支撑,北向资金或加速回流,利好股市估值修复。此外,中美利差收窄减轻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国内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空间扩大,可为国内稳增长政策加码提供有利条件。但同时,汇率波动可能加大,需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强化汇率弹性对资本流动的缓冲作用。此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较大,美联储降息的后续路径高度依赖通胀与就业数据的演变,需密切观察美联储后续政策动向及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特别是关注其在通胀控制与经济增速之间的权衡,保持政策定力,避免外部扰动干扰我国宏观调控节奏。
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调控思路
中国经济时报:美联储预测显示,到2025年年底将再降息50个基点,未来两年每年分别降息25个基点。如何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田轩:美联储此次降息是对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与通胀回落趋势的双重响应。从历史规律看,当美国通胀压力实质性缓解后,美联储通常会通过渐进式降息预防经济硬着陆,“年内再降50个基点+未来两年每年分别降息25个基点”的政策路径预测,符合“温和宽松、前瞻引导”的政策惯性。甚至可能出现GDP增速连续下滑或失业率突破新高以及迫于政治干预而导致降息力度超预期的情况。不过也需要警惕,未来劳动力市场韧性超预期推升服务通胀,或出现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可能放缓降息节奏,甚至暂停宽松。
因此,我国需加强政策灵活性,根据内外部经济形势动态调整政策节奏。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中,我们更应保持定力、坚持“以我为主”的调控思路,立足国内经济基本面,统筹内外平衡。一方面,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灵活运用降准等手段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发力,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加强预期管理,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与调节,防止短期投机性资金冲击金融稳定。此外,在稳就业、稳物价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内需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降低对外部需求与资本流动的过度依赖,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面对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要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