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随着《商业银行存款继承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我国银行业在储户身后财产处理方面迎来重大变革。这项新规针对长期以来困扰民众的"休眠账户"问题,从法律程序、银行义务、继承人权益等多个维度作出系统性规定,标志着我国金融遗产管理进入规范化、人性化的新阶段。
一、新规核心:银行主动告知义务的确立
根据2025年新规,当银行通过公安部门人口注销信息系统或客户身份信息核验系统确认储户死亡后,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启动遗产处理程序。与以往被动等待继承人申领的模式不同,新规要求银行履行"三重告知"义务:首先通过预留联系方式通知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若无法联系,应在省级以上报纸或官方网站公告;对于账户余额超过50万元的,还须向当地公证处备案。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新规试点期间,某国有银行通过主动通知机制,使超过78%的"休眠账户"在3个月内得到妥善处理。
二、简化继承流程的关键突破
针对小额遗产继承手续繁琐的痛点,新规引入"简易继承程序"。对于5万元以下的账户,继承人只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及承诺书即可办理支取,无需公证。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首次明确"数字遗产"处理规则,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网络支付余额参照银行存款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改变预计每年将为全国继承人节省公证费用超10亿元。
三、特殊情形处理机制
对于无继承人账户,新规要求银行将资金划转至民政部门设立的专项基金,用于公益事业,同时建立可追溯查询系统。在共同账户处理上,明确生存方持死亡证明可直接办理账户性质变更。某股份制银行法务部负责人透露:"新规实施后,我们处理过一例特殊案例,一位台胞在大陆的存款通过两岸司法协助机制,最终由其台湾亲属成功继承。"
四、金融机构配套措施升级
为落实新规要求,各商业银行正加速推进三项建设:一是生物识别验证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防范冒领风险;二是全国联网的存款查询平台,继承人凭有效证件可一站式查询逝者所有账户;三是专门的遗产继承服务窗口,配备具有法律资质的咨询人员。工商银行某支行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要求柜员接受不少于20课时的继承法律培训,确保准确执行新规。"
五、民众需要注意的实操要点
法律专家提醒继承人应注意三个关键点:首先,及时更新银行预留信息,确保联系方式有效性;其次,保留完整的亲属关系证明,特别是涉及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等特殊情况;最后,注意5万元的简易程序限额是单账户计算,多账户需累加。某律所处理的案例显示,一位市民因未及时更新母亲手机号,导致200余万元遗产延误半年才完成继承。
六、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创新
新规借鉴了瑞士"银行主动搜索继承人"制度和日本"遗产管理人"模式,同时结合国情创新。例如引入"遗产查询授权书"制度,律师持授权书可跨行查询资产;建立"遗产处理绿色通道",对80岁以上高龄继承人提供上门服务。银保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与房产、证券等领域的遗产处理联动改革。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每年新增的继承类金融业务已突破500万笔。2025银行新规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钱随人逝"的社会难题,更通过制度设计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的全程保障。专家建议,民众应尽早做好财产清单登记,并考虑通过遗嘱、保险等工具进行财富传承规划,让冰冷的金融制度更具人文温度。
上一篇:美股,突发!美联储,大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