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金灿荣教授,在其视频账号推荐了一本金融故事书。
要知道,金政委平时聊的都是国际格局、大国战略这类的宏大议题,能让他亲自下场讲一个金融圈的故事,这事儿本身就挺不寻常。
而这本书,就是《走向无限:加密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在这本书英文版还没上市前,圈内爆出消息:苹果公司砸下500万美元,抢下这本书的影视改编权。
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苹果公司这么迫不及待?
简单说,这是一个关于天才如何横空出世、帝国如何崛起,又如何瞬间崩塌、蒸发掉上百亿美元财富的真实事件。书里充斥着大量让人瞠目结舌的细节,比如特朗普团队曾暗示,只要给50亿美元,就可以考虑退出总统竞选……这些都不是小说情节,而是发生的真人真事。
不过,真正让我读完后背发凉的,倒不是这些猎奇内幕。
而是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我们时代最危险的一面:当“天才叙事”被神化,当金融创新失去监管,当漠视规则被包装成“颠覆”,当贪婪与傲慢披上“拯救世界”的外衣……我们离一场巨大的灾难,到底还有多远?
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的疯狂、脆弱和我们内心深处的迷思。
人设,这个时代的硬通货
我们先从故事的主角说起。
他叫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大家都叫他SBF。他的履历堪称完美:1992年出生,父母是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毕业于麻省理工。刚出校门,就进了华尔街最顶尖的量化交易公司——Jane Street。
(图源网络,侵删)
这配置,简直是人生赢家的顶配剧本。
但SBF不满足。2019年,他创立了加密货币交易所FTX。仅仅两年后,29岁的他身家就冲到了225亿美元,成为《福布斯》榜上“白手起家”的最年轻富豪。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踩中加密货币的风口,更重要的是,他精准地回应了这个时代的焦虑。
他的人设,几乎是照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期待量身打造的:
他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才怪人”。
从不穿西装,永远是皱T恤配工装短裤,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卷发。他可以一边和《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视频会议,一边在后台打游戏;也能在红杉资本的合伙人面前,蜷在懒人沙发上漫不经心地回答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放在传统世界,这叫无礼。但在一个崇尚“颠覆”的年代,这反而被解读成“天才的标志”。
他的不修边幅,成了“专注”的象征;他藐视规则,被视为即将创造新规则的预言。
我们这个时代,太渴望一个从规则之外杀出来的“异类”了。SBF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
更吸引人的,他还是个“大慈善家”。
SBF公开宣称,他对物质没兴趣,赚钱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实践“有效利他主义”:把钱全部捐出去,用来应对未来的大瘟疫、核战争和失控的人工智能。
这叙事,何其宏大,何其高尚!
它巧妙化解了现代商业社会的一个核心矛盾:对财富的渴望与道德上的不安。
SBF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你可以拼命赚钱,甚至不择手段,因为你的动机是纯洁的——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赚钱,因此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高度。
于是,一群高智商、名校毕业的理想主义青年,涌向了FTX。他们相信自己不只在做交易,而是在参与一场拯救人类的“无限游戏”。
这就是SBF神话的根基:一个天才怪人,怀着拯救世界的理想,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新领域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财富。
这个故事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舍不得怀疑。
一场披着道德外衣的庞氏游戏
不过,正如《走向无限》的作者、非虚构写作大师迈克尔·刘易斯所揭示的,再完美的故事,也可能藏着最致命的陷阱。
刘易斯是谁?《说谎者的扑克牌》《大空头》《点球成金》都出自他手。他最擅长的,就是钻进风暴中心,把最复杂混乱的事件,变成让人手不释卷的故事,并从中挖出人性的真相。
(图源网络,侵删)
为了写这本书,刘易斯与SBF朝夕相处了几个月,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近距离观察视角。
在他的笔下,那个被SBF奉为信仰的“有效利他主义”,在一个缺乏监管的环境里,慢慢异化成了一场高段位的“道德庞氏骗局”。
传统庞氏骗局,是用后来者的钱支付先来者,制造虚假繁荣。
(图源网络,侵删)
而SBF的“道德庞氏骗局”则是:用一个遥远而宏大的“未来善意”,来掩盖和合理化眼下的“具体恶行”。
这套逻辑的核心,是把一切都简化为数学。SBF和他的团队用“预期价值”来衡量一切,包括道德。
比如,某个行为如果有1%的概率在未来拯救1000亿人的生命,那么为了这个巨大的“预期价值”,现在挪用客户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打破一些法律和道德规则,在“数学上”是完全合理的。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滑坡。
因为它最终会导向一个可怕的结论:只要目的足够高尚,手段就可以被无限合理化。
这正是FTX悲剧的核心。当SBF和他的核心团队第一次偷偷挪用客户存放在交易所的80亿美元资金时,他们很可能就是用这套“有效利他主义”的话术来说服自己的:
“我们只是暂时借用,为了更伟大的目标。”
“我们的模型显示,赚回来的概率很高。”
“这是为了拯救人类,规则没那么重要。”
崇高的理想,最终成了一块最好用的遮羞布。它让他们在道德的钢丝上越走越远,直到脚下是万丈深渊。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金融创新,到底要不要有“向善”的约束?
加密货币,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产物,本来带着去中心化、反权威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承诺创造一个更公平、更透明的金融世界。
但SBF和他的FTX帝国,却把这种创新变成了一场在监管真空地带的狂野赌博。他们利用了新技术的复杂性、监管的滞后性,更利用了人性的贪婪。
他们所做的一切,与“科技向善”“商业向善”背道而驰。他们滥用客户的信任,把宏大的理想当成口号,最终让自己万劫不复。
SBF的故事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它告诉我们,任何技术和金融创新,如果脱离了监管的轨道,失去了对规则的敬畏,忽略了对人性的基本考量,那么它所承诺的“无限可能”,最终只会通向“无限的灾难”。
当概率游戏,撞上现实世界
2022年11月,神话轰然倒塌。
短短一周,估值320亿美元的FTX帝国灰飞烟灭,全球上百万投资者的百亿美元血本无归。SBF从神坛跌落,成了“世纪巨骗”,最终锒铛入狱。
(图源网络,侵删)
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信任的崩塌。
当市场传出FTX资金链出问题的消息,恐慌的用户开始疯狂提款,形成了“银行挤兑”。而SBF那个建立在概率模型上的世界,在真实的人性恐慌面前,不堪一击。
因为他和他团队挪用的,不是一串代码,而是上百万普通人真金白银的存款。
《走向无限》对FTX崩溃前最后几天的描写,堪称惊心动魄。你会看到,一群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一个热带岛屿的顶层公寓里,绝望地试图填补一个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有多大的窟窿。你会看到信任如何在瞬间瓦解,谎言如何被另一个谎言掩盖。
这个故事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在于,SBF和他的核心圈子,可能直到最后一刻,都不认为自己在“偷窃”。他们可能真的相信,自己只是在进行一场概率游戏,只是这一次,运气没站在他们这边。
这暴露了这场悲剧最深刻的根源:当数学和模型取代了常识和人性,一个人会变得多么可怕。
SBF活在自己构建的概率世界里。在他的“预期价值”计算中,没有“信义”“责任”这些无法被量化的变量。
(图源网络,侵删)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时代的迷思之一吗?
当下,我们越来越依赖算法和数据来做决策,用KPI衡量工作,用流量定义价值。我们似乎相信,只要模型足够完美,数据足够多,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最优解”。
但SBF的故事提醒我们:在人性面前,根本没有完美的数学模型可言。
写在最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SBF
金灿荣教授推荐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因为故事猎奇。他从这个金融骗局里,一定是看到了对当下的深刻警示。
SBF不是一个孤立的“恶魔”,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他是被技术狂热、资本泡沫和理想主义叙事共同喂养出来的“金融怪咖”。他的崛起和陨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矛盾与真相的集中体现。
而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一个微缩版的SBF。
我们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可以绕过规则?
我们是否也曾用一个“崇高的目标”,比如“为了家庭”“为了公司”,来为自己眼下的妥协做辩护?
我们是否也曾沉迷于自己构建的逻辑闭环,而对现实中那些危险的信号视而不见?
SBF的故事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它所暴露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
(图源网络,侵删)
在充满无限可能,也充满无限风险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守护那些有限的,但却真正宝贵的东西,比如信任、规则和人性?
我想,这正是迈克尔·刘易斯希望我们思考的。他用冷静又充满故事感的笔触,带我们深入到SBF的内部世界。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商业和金融的书,它更像是一本警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