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我是帮主郑重,干了20年财经记者,蹲过不少央行政策发布会,今儿看到潘功胜行长说要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心里立马有了谱——这可不是小动静,得掰开揉碎了跟大伙唠。

前阵子和一家城商行的老伙计聊天,他还吐槽呢:去年央行搞国债买卖的时候,债市波动特稳,他们做市报价都有底气;今年初暂停后,赶上债市供求有点失衡,不少机构都不敢轻易动仓位,生怕踩坑。现在恢复操作,他朋友圈直接发了句“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这就是一线从业者最真实的反应。
依我这20年的观察,这操作绝不是“临时救场”。核心是把货币政策工具箱磨得更利——既能灵活调节市场上的钱,又能让国债收益率曲线更靠谱,相当于给整个金融市场定了个“稳定价的尺子”,还能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得更顺。说白了,就是告诉市场:别慌,有工具托底,债市会稳稳的。
咱中长线投资者不用瞎折腾。策略就俩字:“稳”和“准”。稳是指不用跟着短期债市波动慌着调仓,这操作的核心是稳市场,不是搞大刺激;准是说可以多盯盯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要是手里有优质债基,别轻易赎回,跟着政策托底的节奏走更踏实。记住,别去碰那些蹭债市热点的“杂牌子”产品,选规模稳、持仓清晰的才靠谱。
我是帮主郑重,20年经验告诉你,央行的每一步“工具箱操作”都藏着稳市场的信号,看懂这个,中长线持仓才能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