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而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2025年10月30日,《中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与银行贷款可及性评估报告》(下称《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举办。作为我国首份聚焦社会组织借贷现状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成果,《报告》对填补“非营利主体金融可及性”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社会组织资金难题、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赋能公益事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聚焦冷门刚需:社会组织融资难题
北京城市学院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研究院院长宋贵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已成为社会建设与民生服务的重要力量。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组织总量达86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1000万人,而资金主要来源仍为社会捐赠与政府购买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其日常运营、项目实施与业务拓展亟需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2023年我国提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人民金融”基本价值观,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目前我们资金上最大的压力来自垫资,垫资长期以来占总营业额的30%左右。因为主要依赖发起人的个人垫付,所以一旦个人资金不足,就可能出现员工薪资拖欠的情况,外在力量的短期支持是很有必要的。”某社工服务中心李超(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讲述社会组织目前面临的资金困境。
“这是一个看似冷门却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国武、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鹏指出,社会组织的贷款行为与接受公益捐赠的理念并不相悖,银行贷款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社会组织资金流动性压力、保障服务连续性的关键支撑,但目前社会组织贷款可及性不足普遍存在。
“目前存在社会组织虽为合法法人,却被排除在信贷体系之外的问题。调查发现,45%的社会组织都存在通过贷款来满足阶段性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需求,但是很多社会组织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遭到拒绝,且原因不清、依据不足。”《报告》牵头发起与执笔者、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社工务实研究中心主任周玲解释社会组织银行贷款面临的障碍。
她进一步说明,由于多家银行对社会组织是否具备合法贷款人资格认识不清,缺乏针对性的征信评估体系与信贷产品等,导致以组织身份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仅占进行过贷款组织的8%,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只能通过法人个人贷款、向亲戚朋友借贷等方式满足机构阶段性资金不足和发展性资金需求,由此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周玲介绍,国际上已有一些国家积极设计推出与施行社会组织贷款支持政策,我国部分地方也开展了社会组织银行贷款试点,积累了相关经验,值得进一步借鉴与推广。
关注实践操作:金融赋能社会组织风险可控
“整体来看,社会组织的借贷需求呈现出广泛、小额、短期(半年为主)、违约风险可控等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杨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郑路、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澄清通过剖析社会组织贷款难的核心症结,提出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完善政策环境等一系列建设性思路。
《报告》认为,社会组织银行贷款体系的完善,短期在于政策明细与产品创新,通过明确非营利法人合法贷款人资格,建立社会组织专属征信评估体系,创新适合各类社会组织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中期需发力制度支持与能力筑基,打通社会组织与金融系统数据库,推出多元社会组织信贷产品支持政策;长期在于发展构建适配社会组织普惠金融生态服务系统,形成“政策支持-金融创新-组织自律”的良性循环。
针对社会组织银行贷款风险评估认定的关键问题,李超从实践经验出发,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社会组织的还款能力可结合其业务性质评定。目前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支持项目和公益产品“销售”(即由个人购买或捐赠的服务)。如果社会组织具备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政府购买服务的合同、基金会的入围名单、月捐人的数量和金额等),则相对安全可靠,可以作为评估依据。
此外,虽然社会组织同小微企业相似,都存在着抵押物、流水、交税不足等共性问题,但社会组织“结余不能分红”的会计制度,“注册资金在内的社会组织资金,不属于法人”的资金性质,以及政府部门的随机抽检制度等,也能够进一步保障社会组织的资金安全性。“此前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现状与需求了解不足,今后将积极推动双方在项目合作与产品研发方面的交流对接。”广发银行工作人员张凌在分享中表示。
“这次交流是我们未来实践的新起点。”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党支部书记、主任胡勇慧教授说,社会组织银行贷款是一个需求广泛、问题明确、意义巨大的社会议题,“公众如何看待社会组织贷款”“社会组织如何进行抵押”等相关议题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进一步沟通协作。周玲说,她期待《报告》能够获得有关方的关注,并同相关银行开展多样试点合作,推动社会组织银行贷款服务逐步发展壮大。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北京城市学院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北京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学院社工实务研究中心与益宝共同承办,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提供资助。来自学界、公益界与金融界等近五十家机构代表参与《报告》的发布与研讨。
上一篇:恒生银行(00011.HK):10月31日南向资金增持4.44万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