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资产是最硬的底气,国资信用是重启的钥匙,而现金+资产+重组的组合拳,正成为出险房企穿越周期的唯一舟筏。
202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一场标志性战役——佳兆业财富兑付迎来收官之战。历经四年“ICU抢救”,这家曾被债务危机笼罩的房企,不仅成功化解了财富产品兑付难题,更以创新手段重构债务体系。这场“战役”背后,究竟藏着出险房企怎样的“上岸”核心密码?它将为整个行业带来何种价值启示?
49期兑付马拉松:用“责任”稳住基本盘
2021年,行业寒冬骤至,佳兆业旗下锦恒财富产品遭遇兑付危机。面对压力,佳兆业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启动了一场长达4年个月的“责任马拉松”:即便在最艰难时期,依然坚持每月兑付,累计完成49期现金兑付。这一行动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它用“真金白银”的诚意,稳住了投资者信心,为后续更复杂的化债方案铺平了道路。
过去的四年时间,面对行业持续下行挑战,佳兆业跟众多的民营地产企业一样遭遇严峻困境,在公司最困难、被清盘呈请、境外债权人围堵、项目被冻结的时候,它依然在想办法每个月给投资人“挤”出钱来,这在同样存在财富兑付问题的企业中是极为罕见的。
它的核心逻辑在于,持续小额兑付传递“不放弃、不逃避”的信号,避免了信用彻底崩塌。在流动性枯竭的背景下,每期兑付金额虽有限,但“挤牙膏式”的坚持成为维系信任的关键纽带。49期兑付横跨四年,覆盖经济周期波动与政策调整窗口,为后续资产抵债和境外重组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缓冲。佳兆业通过“责任先行”的策略,避免了陷入“信用螺旋式下跌”的恶性循环,为后续破局创造了可能性。
福田核心项目“压舱石”:资产抵债的创新破局,重构债务逻辑
佳兆业能走到今天这步,绝不是简单的砸锅卖铁,而是早有规划的立体战。它的方案很精准地搭了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短期稳住局面、中期缓解困境、长期实现重生,一环扣一环。
从出险企业面临的实际困境出发,持续的现金兑付必然是难以持续的。佳兆业祭出“杀手锏”——推出“佳园抵债方案”,以深圳福田CBD核心地段的福田佳园项目资产抵偿债务。该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备案均价超10万元/㎡,二手市场成交价稳定在9.6万-10.77万/㎡,堪称“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福田佳园项目作为抵债资产的选择颇具深意。与直接分割实物资产不同,以项目债权抵债既避免了资产零碎化导致的价值损耗,又保留了专业团队统一运营的可能性,可谓是当前佳兆业给出的最优方案和最诚恳的态度。
1.资产质量与稀缺性: 福田佳园位于深圳核心地段,供应稀缺,价值稳定。与市场下行期常见的“以次充好”不同,佳兆业以优质资产抵债,直接回应了投资者对资产保值性的核心关切。
2.坚实的权益保障: 投资者兑付本金纳入统一的信托安排,同时,项目引入国企福田安城投参与建设与销售管理,既保障了资产后续开发质量,二期又引入中信城开共同管理,通过国央企信用背书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3.从“硬抵债”到“软着陆”: 不同于简单分割实物资产,佳兆业以项目债权抵债,保留了专业团队统一运营的可能。这种设计既避免了资产碎片化导致的价值损耗,又为项目后续建设预留了资金通道,实现“解困与续建”的双重目标。
传统债务化解多依赖“时间换空间”的展期或削债,而佳兆业开创性地将“资产价值重构”与“权益置换”结合。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短期流动性问题,更通过优质资产的确定性价值,重新锚定了市场信任,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资产化债”范本。
境外债重组成功:卸下债务重担,扩大财务腾挪空间
境内化解的同时,佳兆业在境外战场打了一场硬仗。2025年9月,其高达123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正式生效,堪称中国房企史上最大规模的境外重组案例。方案核心包括:大幅削减约86亿美元债务、债务平均延后5年2027年底前无刚性还本压力、利率优化、债转股机制等。
佳兆业的做法是行业中的一大创举,考验着这家的企业的运营韧性和智慧:境内外联动,协同破局。境内兑付稳住基本盘,境外重组卸下债务包袱,两条战线互为支撑。境外重组释放的财务空间,反哺境内兑付与业务复苏,形成完整化债闭环。
佳兆业的境外债务重组证明,即便在极端困境下,企业仍可通过专业化的金融工具和国际规则,实现债务的“结构性瘦身”。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出险房企提供了跨境债务化解的可行路径,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更具参考价值。
立体化破局体系:拆解佳兆业的“三重生存法则”与系统性思维
佳兆业的走到今天绝非偶然,其构建了一套“现金兑付+资产抵债+境外重组”的立体化破局体系,背后遵循三大核心法则:
法则一:资产为王,核心至上——以优质资产重塑市场信任
福田佳园项目作为“压舱石”,其核心地段与国企背书成为化解危机的关键筹码;大湾区土地储备是未来支撑,截至2025年6月,佳兆业手握约2000万㎡土地储备,其中61%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叠加超100个未纳入土储的城市更新项目,构成强大的“隐藏弹药库”。
法则二:国资赋能,信用加持——政企合作破解僵局
福田佳园项目引入中信城开、福田安城投等央国企,通过“民营房企+AMC+国企”模式,透过国企信用背书激活了停滞项目,打破了债务困境中的“信任僵局”。
法则三:境内外联动,协同破局——双线作战构建完整闭环
境内以现金兑付稳信心,资产抵债破困局,保交楼筑口碑;境外债务重组卸包袱,MCBs绑定利益,法律工具破僵局。境内兑付稳定为境外重组创造谈判筹码,境外成功反哺境内流动性,双线协同形成“1+1>2”的破局效应。
佳兆业的成功不仅是单一策略的胜利,更是系统性布局的成果。其将责任、资产、政策、市场、国际规则等多维度要素整合,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上岸指南”,为行业提供了从危机应对到长期转型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大分化时代:危机化解的范式转移与新时代生存法则
佳兆业的破局,标志着中国房地产风险化解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行业大分化加速,未来格局清晰可见:手握核心资产、策略清晰、执行果断的企业将率先突围,不下牌桌,才有更多可能。
佳兆业财富兑付迎来收官之战,不仅是企业个体的重生,更预示着行业逻辑的深刻变革。房地产将进入“价值重构”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需在资产运营、财务管理、合作模式与创新能力上全面升级,才能在分化中立足。新生存法则,“责任+专业+造血+转型”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佳兆业用四年时间证明:在至暗时刻,唯有以责任为锚、以创新为刃、以合作为翼,才能穿越风暴。其化债之路绝非“投机取巧”,而是基于对市场逻辑、政策导向与投资者心理的深刻洞察,构建了一套兼顾短期破局与长期发展的系统性方案。这一样本的价值,远超其自身“上岸”的意义——它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化债范式,更为中国房地产风险化解树立了标杆。
未来,房地产的生存法则已变:唯有“适者”,方能生存。佳兆业的案例,是一部危机中的破局启示录,更是一堂关于“责任、专业与韧性”的生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