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沃伦·巴菲特又一次用平静的口吻上了财经热搜。
文 | 阿布

这位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长达60年的传奇CEO,最近写了一封面向股东的感恩节信函——这是巴菲特最后一封以公司CEO身份撰写的公开信。信中他明确表示,今年将是他履职的最后一年——“正如英国人所说,我要‘安静辞职’(go quiet)了。”

沃伦·巴菲特
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公文,巴菲特这封信写得很私人化,曝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的琐事。他还写道老年生活的感受:“我家族的最长寿纪录原是92岁,我打破了它。多亏了优秀的奥马哈医生,他们几次救了我的命。但老年需要好运——要每天躲开香蕉皮、车祸、雷击等种种意外。幸运女神极不公平,往往偏爱已经幸运的人。”
当然,这封长信也清晰地交代了几件事情:
首先是交棒:公司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将接任CEO——这为全球市场关注已久的接班人问题画上了句号。
其次是捐赠:他再次捐出价值超过1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并重申:个人超过99%的财富都将捐给慈善事业。
最后是嘱托:他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在精力充沛时主导慈善遗产的运作,因为他不想“死后掌权”。
这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像一份极简版的人生回忆录与善后备忘录。然而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一个智者对自己一手创造的1490亿美元财富帝国所做出的最终安排。
01接班人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与创始人声誉深度绑定的公司,接班人问题都是最大的风险。巴菲特几乎就是伯克希尔的同义词——如何确保自己离任后,这艘巨轮不失速、不偏航?
巴菲特的第一步棋,是为继任者格雷格·阿贝尔加冕。

格雷格·阿贝尔
在信中,巴菲特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阿贝尔是“出色的管理者”,并断言“世界上不会有任何CEO比他更适合管理我们的公司”。他是在告诉所有股东:你们可以把过去六十年里对我的信任,转交给这个我选定的人。
第二步棋子也很关键,巴菲特用真金白银稳定军心。他宣布,自己将继续担任董事长,并保留一部分伯克希尔的A类股,直到“股东们对格雷格像信任查理和我一样放心”。这无疑是给所有长期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他虽然放开了掌舵的方向盘,但他人还在船上,身家利益继续和每一个人绑定。
没有丝毫的模糊,不给阴谋论留下机会,这次交棒的逻辑和巴菲特以往的投资哲学很相似——追求长期的稳定,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性。

02我的人生很简单
要理解巴菲特今天的决定,我们不如将视线拉回到美国中西部那座宁静的小城——奥马哈。这里不仅是巴菲特的故乡,也是他投资哲学的源头。
巴菲特的传奇始于一个对数字痴迷的少年。6岁时,他从祖父的杂货店里成箱批发可口可乐,再单罐零售给邻居赚取差价;11岁时,他用自己送报纸攒下的120美元第一次购买了股票——那次经历并不算成功,他买入后股价下跌,他匆匆卖出,错过了后续的大幅上涨——那次经历让他学到了投资的第一课:耐心比时机更重要。
回来,哥伦比亚大学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被巴菲特奉为圭臬。其中提到的“价值投资”理论被他贯彻一生——用五毛钱的价格,去买一块钱的东西——巴菲特从此变成了一个寻宝人,到处寻找拥有“安全边际”的公司。
不过,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巴菲特或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却无法成为一代宗师。让他完成蜕变的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伙伴——查理·芒格。芒格告诉他:“用平庸的价格买一家伟大的公司,远比用伟大的价格买一家平庸的公司好。”

年轻时的巴菲特和芒格(右)
于是,巴菲特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伟大”的企业,买入并长期持有,与它们共同成长。1988年,伯克希尔斥资10.2亿美元,买入了可口可乐7%的股份。当时市场一片质疑,认为这家成熟公司的增长潜力有限。但这笔投资至今仍为伯克希尔带来巨额回报。

查理·芒格2023年去世,享年99岁
同样的故事,后来也发生在美国运通、吉列以及近年重仓的苹果公司上,帮助伯克希尔穿越了数次经济周期,铸就了投资史上的不朽传奇。
而他至今住在1958年花3.15万美元买下的那栋房子里,没有围墙,也没有保镖。他每天的早餐是麦当劳,价格从不超过4美元。他开着普通的汽车,没有私人游艇或奢华派对。这种对物欲的克制并非吝啬,而是一种选择。
他曾说:“我的人生很简单,我真正想要的,是所有钱都买不到的东西。”
03钱该往何处去?
当一个人拥有了近1500亿美元的财富,该如何处置?这是巴菲特晚年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他的答案也和投资逻辑一样清晰:
他承诺捐出超过99%的财富,其核心理念是:“王朝式的财富,既对社会无益,也对家族成员无益。”
他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让孩子继承巨额财富弊大于利,可能会扼杀他们寻找自身价值和奋斗的动力。因此,他给孩子们的遗产数目是:“足够他们做任何事,但不足以让他们无所事事。”

在慈善事业的执行上,他也贯彻了投资中的效率原则。2006年,他作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捐赠(当时约370亿美元),投向了由好友比尔·盖茨夫妇创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他并非不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个基金会,他曾解释说:“我只是提供了子弹,而他们是更优秀的枪手。”
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他对子女基金会的安排上。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巴菲特是一位积极的慈善家,她的早逝对巴菲特触动很大,也加速了他对财富处置的思考。他为三个孩子每人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并在这封最后的信中,催促他们尽快主导运作。他的逻辑是:孩子们也都已经年届七旬,应该由他们根据当下的社会需求来作出决策,而不是被一个即将逝者的意愿所束缚。
当一个人被称作“股神”,人们往往会神化他的预测能力,试图从他口中得到下一个财富密码——但通读巴菲特的这封信,以及回顾他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对常识的坚守,以及始终执行常识逻辑的稳定性。
参考资料: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