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高市不负责任的言论,警示我们和平与发展恐怕已经不是时代的主题了。别被脑残的鸡汤骗了,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能战”方能“止战”。我是敏时大观,上次谈过乌克兰的汇率,今天聊聊战时外汇管制。
一、战时为什么都要实行外汇管制呢?
核心目的就是集中一切资源用于战争并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具体来说,主要原因如下:
1、防止资本外逃,稳定本国货币
战争会引发巨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的投资者和国内居民会出于恐慌,大量抛售该国货币和资产,争相购买被视为避风港的避险外币,将资本转移到国外,这种行为会导致该国汇率暴跌,进而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严重削弱经济。

政府通过禁止或限制居民自由购买和持有外汇,并强制要求将出口所得等外汇收入按官方汇率卖给国家,这样可以切断资本外逃路径,人为地维持本币汇率稳定。
2、集中外汇资源,购买关键战略物资
现代战争是资源消耗战,如果战争发生在本土,还会严重影响本土的生产能力,因此该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本国无法生产或产量不足的关键物资,如先进武器、石油、稀有金属、药品、精密机床和粮食等。
政府通过垄断外汇的分配,可以确保宝贵的外汇“好钢用在刀刃上”,所有外汇都会被集中起来,优先用于进口关乎战争胜负的战略物资,而禁止用于进口奢侈品或进行海外投资等非必要用途。
3、阻断敌国的金融通道
战争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金融战。敌国可能会利用外汇市场来获取资金或破坏本国经济金融稳定。实行管制可以冻结敌国在本国的所有资产,阻止本国居民或企业向敌国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严格的许可证制度还可以确保没有任何外汇被用于与敌国或其盟友的贸易。
4、掩盖真实的经济状况
汇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但在战时,政府不希望敌国和本国国民通过自由浮动的汇率了解到本国经济的真实困境。通过外汇管制,政府可以掩盖市场发出的真实信号,维持表面上的经济稳定,从而支撑士气和民心。

二、历史案例
一战时期各参战国均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及资本大量外逃,因此均禁止自由买卖外汇,禁止黄金输出,实行了外汇管制。1940年10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11国维持自由汇兑,其余均实行严格管制。二战后西欧国家因“美元荒”而延续管制至1958年。
俄乌冲突爆发后,大俄被踢出SWIFT系统,要求能源出口必须以卢布结算,限制个人购汇,强制出口企业结汇,但23年8月美元兑卢布还是破百了,这还是官方汇价!2023年7月总统签署法令允许政府在战争期间对各类企业采取特别经济措施,以满足战争需要。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并由政府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汇价。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伪政权用其发行的伪币套取法币,再到上海等地租界,用这些法币大量套购国民政府的外汇资源。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实施外汇审核制度,以阻止资本外逃,但政策存在致命漏洞,既维持法定汇价又默许租界黑市存在,日伪利用这一矛盾大量套汇,6月14日法币市场价已跌破官方价的60%,中央、中国、交通三家政府银行大量抛售外汇才稳住。
1939年3月中英平准基金成立,试图通过向市场抛售外汇来维持法币在黑市的汇率,但因日伪套汇和资本外逃,两个月内就消耗掉一半以上,不得已再增资,但还是不行,最终7月18日停止出售外汇,黑市汇价继续下跌。

1939年10月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在重庆成立,随后经济学家厉德寅任统计科科长,他认为不应该再用真金白银干预黑市汇价了,应该切断国统区与租界黑市的联系,使二者如同不同货币,但国民政府没有采纳,而是寄希望于美、英要维持东亚金融话语权而支持法币。
1941年4月中美英平准基金成立,在厉德寅的建议下,随后外汇政策已转为“实行新的官方汇价、放弃维持黑市汇价、更严格的外汇统制、兼顾正当需要”,最终法币外汇市场逐渐稳定。
三、战时外汇管制的双面性
战时外汇管制的本质是通过牺牲经济自由换取国家生存能力,是非常态下的资源管控工具。在集中资源、稳定秩序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显著问题:官定汇率往往无法跟随“购买力平价”变动,因而会偏离真实价值,导致资源错配,比如高估本币汇率会打击出口。
管制之外的外汇需求不断累积,会催生黑市,当黑市规模较大时,政府不得不进行调剂,不但行政成本高企,还会出现合法的双轨汇率,就像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那样。而官价与黑市的价差常常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如用官方高估的汇率进口再在黑市上倒卖等等。
因此战时外汇管制的艺术在于,如何在应对紧急状态和尽量减少经济扭曲之间找到艰难的平衡。我是敏时大观,带你走出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