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历史上,战败国通常需要向胜利国支付大量赔偿,或是土地,作为战败后生存的代价。这种赔偿不仅是战败国向胜利国屈服的表现,也是胜利国拓展疆域、增强国力的一种手段。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国,战争结束后面临了严苛的惩罚。德国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事件是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前单膝下跪。这一历史性的举动震惊了全世界,标志着德国对二战罪行的深刻悔过。

除了反思,德国也在为二战期间的受害者支付赔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为止,德国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已经花费了近640亿美元的赔偿款,历时92年,覆盖了多个受害国。

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英国与苏联就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处理战后德国。德国宣布投降后,三国领导人在波茨坦会议上就德国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正式商议。根据这些会议决定,德国被分为多个治理区域,所有军事力量必须解除,纳粹主义思想被禁止传播,同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战争赔款事务。英美苏三国从德国身上尽可能地榨取利益,其中苏联提出以劳动力替代部分赔偿,并进一步分割了德国的哥尼斯堡及其周边地区。其他战胜国则有权要求赔偿,并处理在各自领土上德国遗留下来的资产。

德国投降后,1945年18个战胜国在巴黎举行会议,确认各国有权向德国索取赔偿,并决定德国在各国境内的资产及工厂由各国自行处置。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部分,东德的大部分工厂和设备被苏联拆除带走,三年的拆除工作让东德经济急剧衰退,难以承担巨额赔款。而西德则由美国和英国管理,对西德的治理相对宽松,没有破坏其原有的生产和工业体系。

1953年,盟国通过协议减免了德国一半的战争债务。1960年,德国与战胜国签署了详细的赔款协议,希腊、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也从中获得了赔偿。此后,德国还向波兰支付了14亿法克,并于1990年与英、美、苏、法以及两德签署了24条约,标志着德国的赔款问题进入了一个阶段性解决。

联邦德国(即西德)成立后,开始通过民间赔偿来重建国家的国际形象。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要求联邦德国支付赔偿,双方于1952年签署了协议,德国支付了34.5亿马克的赔偿款。为确保赔偿的实施,德国还通过了《联邦赔偿法》和《联邦财产返还法》,使受害者能够根据这些法律要求德国归还财产。实际上,赔偿工作已经占据了西德财政支出的7%。

不仅是德国政府,德国的企业也参与了赔偿工作。在二战期间,很多企业曾接受政府提供的犹太裔劳工。自1980年代起,这些企业开始自发反思历史,并向受害者进行补偿。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表示,纳粹的罪行是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因此德国人民在道义上和物质上都有责任偿还这笔债务。

到1986年11月,联邦德国支付的各类战争赔款已累计达到770亿马克,而这仍然远远不够。德国统一后,华沙、莫斯科等地设立了劳工赔偿基金,总额达15亿马克。2000年,德国成立了纪念责任与未来基金会,专门用来支付对纳粹强制劳工的赔款。2007年6月12日,该基金会宣布,所有强制劳工的赔偿款项已全部支付完毕,标志着德国在二战赔款方面的最终完成。

为了帮助生活在东欧的二战受害者,德国在2011到2014年期间向幸存者提供了5.1亿欧元的补偿。2014年下半年,德国还将对在集中营中经历过的儿童提供补偿,并放宽了受害者的认定标准。

从德国政府到企业,再到民间的共同努力,德国在对待二战受害者的赔偿工作上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这一系列举措也展现了德国对过去错误的忏悔与担当。尤其是西德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下跪,成为德国重新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德国人民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他们不再是曾经的纳粹暴行的执行者,而是勇于承担责任的国家。

尽管德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一话题仍然存在争议。波兰政府认为,德国的赔偿远未完成。根据《泰晤士报》的报道,除了波兰,希腊也长期要求德国赔偿。波兰甚至向51个国际组织和北约提交了照会,要求重新讨论赔偿问题,并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国际化。

波兰方面认为,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对波兰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除了城市的摧毁、艺术品和财物的掠夺外,还有数百万波兰人遭到屠杀,因此他们认为这需要得到充分的赔偿。然而,德国坚持认为,24条约已明确表明波兰放弃了进一步的赔偿要求。 希腊政府也指出,纳粹德国对希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提出了1620亿欧元的赔偿要求。德国回应称,赔偿问题已经解决,希腊的赔偿要求过于庞大,无法实现,德国无法支付如此高额的赔款。如果希腊获得赔偿,德国将面临更多类似的赔偿诉求。因为一旦这一口子被打开,其他受害国也会要求赔偿。因此,波兰和希腊向德国索赔的可能性较小。 战败国向受害国支付赔偿,是国际法公认的做法。德国为其在二战中的罪行付出了长达92年的代价,坚决履行了赔偿责任,并为那些饱受战争创伤的受害者提供了帮助,这才真正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担当与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