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颖超
一场由技术护航的金融安全变革,正在全国商业银行间悄然展开。
近期,随着中宣部、公安部联合部署的“全民反诈在行动”宣教工作全面铺开,银行、清算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积极响应,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结合线下互动,通过发布图文、短视频、文字等包含金融知识和诈骗案例警示的多样化内容,广泛传播反诈知识。
证券时报记者深入业内观察发现,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持续升级,商业银行正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结合线上线下反诈宣教活动,构建起“智能防控+生态共治”的反诈新格局。
主动防御 筑牢防线
在金融诈骗手段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主动防御、筑牢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防线已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深入实施,金融机构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华东地区某国有银行从业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无论是在意识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商业银行、支付平台等都主动开展反诈工作以保护用户资金安全。
7月以来,“全民反诈在行动”活动持续推进,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响应。
7月上旬,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两则涵盖“反诈防骗 安全支付”主题的宣传内容,携手中国工商银行和警方一同制作“教你识破假客服”的反诈宣教视频。
近期,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推行“一对一宣传,手把手教学,面对面沟通”的个性化宣传模式,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家庭,通过悬挂醒目的宣传横幅、现场讲解、发放内容详实的反诈宣传手册及纪念品等,个体化传授反诈知识。
本月,浦发银行则在全行开展“金融守护者联盟”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金融安全游园会”,让消费者和银行员工共同成为金融安全的“守护者”。
近日,重庆农商行巴南支行联合当地多部门走进养老院,为老人讲解冒充公检法诈骗等常见骗局。同时,该行秀山支行还走进中学校园,结合“免费领游戏装备”等诈骗案例,向青少年揭露诈骗伎俩。
中银消费金融日前也宣布,2025年7月1日至31日期间,公司在全辖范围内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金融中介 守护消费者金融财富”专项宣传活动,推进金融知识常态化教育。
技术护航 加固反诈防火墙
证券时报记者深入业内观察发现,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智能化反诈体系。
如今,不少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的“无感”反诈风控体系逐渐成为主流。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份行,还是地方区域性银行,都在以科技为依托,加固反诈防火墙。
6月底,网联清算公司在官网公告称,通过构建行业反诈基础设施,创建风险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已为参与机构提供查询服务千万余次,协助商业银行拦截可疑交易逾百亿元,保护近百万名群众免受诈骗。
国有大型银行方面,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该行近年组建专业模型研发团队,融合业务、数据、科技条线力量,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图计算等算法,完善实时模型框架,提升风险监测模型防控能力,同时针对新型诈骗手法迭代优化了监测模型。根据中国建设银行一季度披露的数据,2024年该行共管控可疑账户、数币钱包等超250万个,拦截疑似涉诈资金超115亿元;成功堵截电诈类案件近2万件,堵截金额近13亿元;支持各级公安机关返还电诈受害人资金超10亿元。
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图计算等新技术,研发并持续升级“天秤”智慧风控平台,形成7×24小时实时交易监测和保护体系。
区域性银行层面,北京银行在行内反诈建设的基础上,与金融科技公司达成反电诈模型建设咨询项目;湖州银行联合当地公安分局,引进和使用新型AI反诈体验设备“小宝”和VR人工智能体验设备。
迷局难辨 交互式风控破局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愈发复杂多变。
据公开信息,公安机关发现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已超50种,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其中五种主要类型。
不仅如此,生成式AI工具出现之后,“AI换脸”欺诈事件在金融机构用户注册、交易等环节频繁出现。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包括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内,受骗者不再局限于中老年防骗意识薄弱群体,金融白领、律师、大学生等也有不少受骗的典型案例。
有接近经侦办案的人士称:“AI换脸、拟声技术让诈骗更逼真、迷惑性更强,而共享屏幕、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等新型诈骗方式隐蔽性高、攻击速度快,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对反诈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具备更复杂、多维的隐性特征挖掘和分析能力,才能准确识别风险。
来自支付端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挑战。某头部支付机构安全技术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以往“黑灰产”团伙多直接盗用账户、银行卡转移资金,如今大多是受骗者本人进行欺诈资金交易,表面与正常交易无异,且诈骗多跨平台实施,支付只是其中一环。这也导致金融机构面临一道新难题——如何辨别用户的正常操作与受骗后的被动操作?
对此,前述华东地区某国有行资深从业人士解释,很多“黑灰产”通过诱导性信息,一步步引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贷款和转账操作。由于是用户自行操作,支付或贷款平台难以将其与正常行为区分,成为风控难点。
从实践来看,商业银行、支付平台等机构也在反思,并试图探索通过手段创新来避免客户损失。其中,主动交互式风控便是一种实践,即用心智对抗技术,帮助受骗用户在“自愿支付”过程中意识到被骗,从而停止转账。
生态共治 凝聚强大合力
“反诈骗之路永无止境,任何一家平台都无法确保100%安全。”前述某头部支付机构安全技术部人士表示,面对全球化、智能化的“黑灰产”团伙,生态合作联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可信环境下实现风险信息共享,构建全链路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增强行业协同效应,是亟待探索的方向。
从中国银联的实践来看,自2016年起,该机构上线运行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交易风险事件管理平台,持续面向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公安机关下发的涉案账户查询、止付、冻结等指令传输功能。该平台运行近9年来,累计协助公安机关止付、冻结涉案金额超7万亿元。
此外,中国银联建设司法协查系统,实现非法资金流向的一键快速查询,全力配合公安案件侦查与办理,2024年全年累计协查涉赌涉诈案件7000余件。
除警银协作外,银企联动和社区宣防也不可或缺。银行可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反诈培训,提升企业整体防骗意识。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多样化反诈宣传活动,针对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
“商业银行的反诈工作,正在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建。”前述某国有行资深从业人士认为,领先的银行已经意识到,有效的反诈体系需要多方协同。一方面,银行与警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涉案账户的即时冻结;另一方面,行业内的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黑名单数据库的拓展也可以让诈骗分子难以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