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这片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聚居着533万人口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发展使命。在这片热土上,中国农业银行凉山分行(以下简称“凉山农行”)扎根基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金融服务融入凉山州经济发展的血脉,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支持特色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凉山农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将社会责任与商业经营有机结合。”凉山农行负责人介绍,近五年,凉山农行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辖内11个脱贫县贷款余额较2020年净增107.61亿元、增幅86.72%,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较2020年净增105.48亿元、增幅99.5%。
在全省层面,农行四川省分行2024年末对在“三区三州”48个县(市)贷款余额达1145亿元,较年初净增125亿元;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382亿元,净增56亿元——凉山作为重点区域,其实践正是全省战略的缩影。
“彝绣贷”助力“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
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凉山农行以弘扬传统彝绣工艺为主题,积极响应昭觉县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易地搬迁集中的妇女手工艺人创新推出“惠农e贷(彝绣贷)”产品。
“这个产品可以线上申请、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有效解决了我们和绣娘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凉山古夷彝秀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农行服务团队主动对接昭觉县妇联和五大易地扶贫安置点,向绣娘和商户宣传推广“彝绣贷”,目前已发放贷款503.96万元,其中为12名社区绣娘(脱贫户)发放贷款57万元,为21名民族文化街商户发放贷款446.96万元,积极助力彝绣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
“烟农贷”实现网贷“一点通”
烟叶种植是凉山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州烟叶产量占四川省的60%以上,销量居全省第二,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凉山农行借助多方协作平台,运用科技力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合作开发“烟农一点通”APP。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向烟农提供贷款、物资款缴纳、生活缴费、理财等一体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凉山农行三农金融部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在盐源、越西、喜德、普格这四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1252户烟农得到支持,拿到了3.05亿元的贷款资金。”
一位熟练使用该APP的烟农表示,“实实在在解决了生产资金问题。”
截至目前,“烟农一点通”APP已注册烟农3.88万户,首款农户互联网贷款“惠农网贷(烟农贷)”已实现对全州十个烟叶主产区投放全覆盖,累计支持烟农3318户,投放贷款5.89亿元。
“旅游贷”助力旅游产业与扶贫协同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凉山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也是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凉山农行紧跟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积极争取试点推广专项政策,一次性投放20亿元支持邛海湿地景区建设,目前贷款余额18亿元,实现了旅游项目贷款零的突破和支持。
农行了解到邛海湿地景区融资需求后,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景区建设单位,省州县三级行组建项目工作组,共同设计以优化融资成本、担保方案和贷款期限为重点的专属融资方案。
凉山农行三农金融部负责人说:“该项目是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金融创新试点地区的一个成功案例,带动了24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辐射普格、昭觉、喜德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与旅游扶贫协同发展。”(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