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至其年满3周岁——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近日公布。在全国范围面向育儿家庭发放现金补贴的举措,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
生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政策即正式落地,足见国家层面鼓励生育的决心。
这一政策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从补贴标准看,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据统计,发达国家的育儿补贴标准各不相同,总体上每孩每年所获补贴占该国人均GDP的比例通常在2.4%到7.2%之间。不同家庭具体情况不同,对育儿补贴的感受也不一样,但参考国际经验,我国的标准占人均GDP的比例较为合理。从补贴范围看,一、二、三孩都纳入了育儿补贴,回应了“生育补贴一视同仁”的呼声。从政策衔接看,2025年之前出生的婴幼儿,也能按月数折算计发补贴;此外,地方可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提标,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能宽就宽”,尽量将更多人群纳入辐射范围,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普惠性。
发钱,一直被认为是鼓励生育最直接的举措。从结婚到生育,从养育到教育,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不小开销。在育儿补贴之前,从中央到地方也都推出了不少“政策红包”,如实行税收减免、发放购房补贴、地方性生育补贴等等。当然,真正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减轻千万家庭的育儿负担,还需要系统性的支持政策。比如,增加普惠托育点,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带娃焦虑”;比如,建立生育政策成本共担机制,让大家能休、敢休“育儿假”。同时,养育孩子的辛苦与花费贯穿整个成长过程,如何建立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综合性支撑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个社会生育观念的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着眼现实,立足长远,多措并举实质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稳定社会预期,才能达致多赢。(何若)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