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场发生于2019年的自动驾驶致命车祸,五年后在佛罗里达法庭迎来审判高潮:特斯拉被判支付超2.43亿美元赔偿金。尽管马斯克第一时间宣布将上诉,但这项天价赔偿,无疑是对“科技无罪论”的沉重一击,更是对自动驾驶行业抱有盲目信仰的全球市场一次警醒。
此次裁决的关键,在于陪审团认定特斯拉对事故负有33%的责任。不是全部责任,却已足以撼动自动驾驶的神话根基。一直以来,特斯拉和马斯克都坚持“Autopilot不是全自动驾驶,司机仍需保持注意力”。然而现实中,特斯拉的市场营销、系统命名、功能演示却一次次向公众传递着一种错觉:驾驶已被科技接管,你只需“把手放在方向盘附近”,剩下的交给算法。于是,悲剧终于发生——车毁人亡,家庭破裂,而制造这一切的,是一套被吹上天却无力兜底的技术承诺。
惩罚性赔偿金高达2亿美元,这是陪审团对特斯拉态度的直接表达:不是你不能出错,而是你不能在错误中推卸责任。在美国法律体系中,惩罚性赔偿金极为罕见,尤其对大型企业而言,这是一种“道德震慑”,旨在惩戒和防止再犯。而特斯拉此案中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缺陷,而是始终回避责任、拒绝面对受害者的态度。 马斯克宣称要上诉,但诉讼程序再漫长也掩盖不了这一现实:特斯拉正面临的,是产品责任与企业伦理的双重危机。
问题不止特斯拉。这是一个行业通病:从谷歌的Waymo到百度的Apollo,从奔驰的Drive Pilot到苹果尚未面世的“泰坦计划”,全球自动驾驶项目正在高速竞逐“人类最后一次开车”的终点。但在这场竞赛中,“安全”不应沦为PPT上的注脚。科技行业太擅长用梦想包装风险,用概率掩盖责任。试问,一位普通家庭的亲人之死,是否能被“万分之一事故率”所平衡?2.43亿美元赔偿,换不回一个生命,却可以逼迫这个行业停下来,正视它狂奔中的裂痕。
马斯克是技术革新的代言人,却也是“边走边试”的冒险主义狂徒。他带着火箭飞向火星,却也让数十万辆配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每天奔跑在算法实验场上。这种“先跑起来再说”的硅谷逻辑,曾经被视为创新神话的一部分,但当它一再冲撞伦理底线,甚至演变成人命代价时,神话也终将坍塌。当技术从“潜在可能”转向“社会现实”,责任的天平就不能再轻描淡写。
更大的问题在于监管滞后。目前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动驾驶事故建立起完善的归责机制。驾驶者、制造商、软件开发商、感应器供应商、地图平台之间的责任划分在每起事故中都极度模糊。而企业却利用这种模糊打时间差,宣传时夸大能力,出事时甩锅用户。这种无序状态再不被打破,下一次出事的,不止是特斯拉。
也正因如此,这起判决的意义远超金钱赔偿本身。它将成为自动驾驶责任界定的先例,也会迫使整个行业对“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之间的鸿沟给出更明确解释。它将改变消费者对于“科技即安全”的天真幻想,也必将引来更强势的监管压力。在技术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重新问自己:当机器接管方向盘,人类是否真的准备好交出生命的控制权?
在现实面前,科技企业不该享有免责特权。华丽的发布会与风口上的估值终将回归一项朴素的判断:你是否真的为用户安全负责。马斯克曾说,“不惧失败,是我们成功的秘诀。”但公众需要的不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而是一个不拿人命试错的系统。
2.43亿美元是天价赔偿,也是沉重警钟。 它不只是惩罚一家公司的漠视,更是一次向全行业敲响的问责之锤。无人驾驶的时代或许终将到来,但它不能踩在尸体上驶入未来。真正值得信任的技术,必须先学会承担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上一篇:慧荣科技今年目标10亿美元
下一篇:特斯拉被判赔偿约2.4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