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在重型部队的机动能力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尤其是在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上显得相对滞后,而空运能力更是状况糟糕。如今,欧洲的后勤保障体系依然无法实现重型装备在前线之间的快速调转,这就意味着从西欧向东欧部署军事装备可能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战略运输路线上重要桥梁和隧道的维护状态及其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快速调动的隐患。
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欧盟交通事务委员会的委员阿波斯托洛斯·楚齐佐拉斯明确指出:“我们有一些老旧的桥梁亟需进行现代化改造,还有一些桥梁因狭窄而需要拓宽,甚至有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桥梁需要重新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缺失和老化不仅影响了民用交通,更直接威胁到在危机情况下军事装备的迅速移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提升整体军事机动能力,欧盟委员会已经推出了一项浩大的170亿欧元投资计划,计划在2028年至2034年间对500个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尽管欧洲的民用交通网络相对发达,但这些老旧的桥梁和狭窄的隧道等关键节点仍无法满足重型军事装备的运输需求。更雪上加霜的是,这些基础设施在战时将极易成为敌方远程打击的目标,从而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此外,这个挑战并不仅限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同样面临同样的困境。采用轮式运输的重型装甲装备不仅效率低下、费用高昂,而且需要庞大的运输能力。例如,仅要调动一个CV90步兵战车营,就需要至少50到60辆低平板半挂车揽运。这些显然在效率上无法与现代战争对快速部署的需求相匹配。
从理论上讲,空运被认为是实现远距离快速投送重型装备的最佳途径,但目前欧洲的空运能力远远低于预期。现有的运输机种类包括A400M(最大载重37吨)、C-17(最大载重77吨)及乌克兰的安-124(最大载重120至150吨)。然而,在这些机型中,只有C-17和安-124能够运输重达70吨的主战坦克。在空运能力良莠不齐的背后,现实依然严峻。
尽管数量较多的A400M机型,但其载重能力严重不足,甚至连步兵战车的运输需求都难以满足。例如,运输一辆“美洲狮”步兵战车需耗时4天,至少需要动用2架A400M,其中一架负责运送车体,而另一架则负责运送因超重而需拆卸的附加装甲。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欧洲仅有8架C-17,完全隶属于英国皇家空军,而乌克兰的安-124仅有5到6架,这样的数量显然无法支撑起大规模部队的快速部署需求。
虽然欧美驻军的运输机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供支援,但这建立在美方自身能够抽调的情况下,因此欧洲依然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空运力量,以确保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应对。
海运作为另一种选择,虽然在大规模物资运输方面表现出色且效率稳定,但其速度较慢,同时在存在争议的海域也可能遭遇攻击,面临极高的风险。以波罗的海和北海为例,俄罗斯的潜艇与水雷的存在对海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北约盟军从西欧向东欧缓慢的部署速度将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面临重大的安全风险。俄军极有可能会利用这一“部署空窗期”,在增援部队抵达之前迅速推进,占据战略主导地位。
因此,整个欧洲不仅需要像德国那样加速武器生产,更需要大力投资于运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以确保各国军队与装备能够迅速抵达前线。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各国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近期一系列资金承诺和高层表态便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显示出加强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