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罚跟中国品牌有什么关系?这是特斯拉在美国被起诉、被判罚,但是中国公司在美国呢?在欧洲呢?2.43亿美元就完事了?在中国品牌大规模出海的当下,无论行业还是企业都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如果我们说,美国法律对特斯拉够狠的。但如果你看过当年对丰田的处罚有多狠,再结合背后的原因,相信你能想到中国公司遇到特斯拉同样的问题会被罚得多惨。
2009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一起雷克萨斯ES350失控事故,车辆因油门踏板被脚垫卡住且刹车失灵,导致一家四口遇难。美国国会质疑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ETCS)存在软件漏洞,但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最终未证实电子故障。
事件的时间线是这样,2010年1月,丰田在全球召回汽车900万辆;2010年丰田全球销量下滑4%,美国市场份额从17%跌至15%,品牌信任度大幅下降;2012年与车主达成11亿美元和解协议,2013年再支付1.6亿美元补偿车辆贬值损失;2014年,丰田向美国司法部支付12亿美元和解金,承认“误导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创下汽车行业最高罚款纪录。
注意:从美国国会听证会首次集中质疑,到2011年2月NHTSA发布最终报告,围绕ETCS软件漏洞的争议持续了约1年零3个月。即,在丰田被美国官方证明没问题的情况下,丰田还花了24.6亿美元,这还没算召回损失、品牌声誉损失、销量下降损失和时间成本等等。这就是一家外国公司在当地、在以法治国家著称的美国受到的待遇。
值得中国汽车行业关注的是,丰田在美国也是纳税大户,为什么被收拾得这么惨?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向通用、克莱斯勒注资800亿美元实施救助,而丰田作为非本土企业未获援助。2009年奥巴马政府推出的“旧车换新”政策虽旨在刺激经济,但丰田成为最大赢家(占19.4%销量),这可能加剧了本土车企对政策倾斜的不满。不过,该政策是普惠性的,且丰田的市场优势源于其混动技术(如普锐斯),而非政策偏袒。
事件爆发时,丰田在美国市场份额达17%,超过通用成为销量第一。美国三大车企因财务困境和产品竞争力下降(如高油耗SUV占比过高),亟需转移公众注意力。部分政客和媒体借机炒作“电子幽灵”理论,甚至伪造事故视频渲染恐慌。例如,2010年《纽约时报》声称丰田软件存在“1600万种崩溃组合”,但NASA审查28万行代码后未发现此类风险。
丰田在美国的工厂多为非工会化,这与依赖UAW的底特律三巨头形成对立。2009年UAW曾施压政府要求“购买美国货”,并在2013年公开表示要组织丰田工人。尽管无直接证据显示工会介入“刹车门”事件,但产业保护主义情绪为政治干预提供了土壤。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汽车市场的争夺战。汽车是什么?是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就业压力、提高国内产能利用率的工具。所以,一旦进口国认为你对当地产业构成压力的时候,你一定被收拾。
198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份额突破20%后(占美国年销量的21.3%),美国立即通过《美日汽车贸易协议》强制实施自愿出口限制(VER),将日本对美汽车出口上限锁定在168万辆/年。这一阈值的形成与当时美国汽车产业的脆弱性直接相关——底特律三巨头因高油耗车型滞销陷入亏损,而日本车凭借省油、低价优势快速抢占市场。无独有偶,欧盟在2010年代对韩国现代、起亚的反倾销调查,也发生在韩系车欧洲市场份额突破10%且年增速超20%的背景下。
中国电动汽车在巴西市场占比达90%(2024年)后,巴西提前一年半对进口电动车加征35%关税,尽管电动车仅占其整体汽车销量的5%。这种“精准打击”反映出:当进口车在未来技术赛道形成垄断时,即使绝对份额不高,也可能引发贸易冲突。
所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欧美是法治国家,有事是真罚。第二,对外国公司下手远远比本国公司要重的多。为什么?产业链主导权的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多方的政治博弈,最终汽车厂成为棋盘上的棋子。
作为走出国门的主机厂,千万要小心。在国内你有强大的法务部、你有超强的“不明觉厉”保护,在国外呢?看看丰田的“刹车门”事件,典型的无中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中国品牌在其他国家遇到特斯拉这种事故呢?所以出口可能是把“双刃剑”,这值得我们行业、我们的企业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