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兑汇票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和融资工具,其机遇与风险并存。
接收承兑汇票需要建立在严格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尤其对于商业承兑汇票;而有效的“消化”策略是盘活资产、优化现金流的关键。
决定是否接收承兑汇票,本质上是对其背后兑付能力的信用评估。不同类型的汇票,其信用基础和风险等级存在天壤之别。
1.1 核心分类和信用基础
承兑汇票主要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大类,其核心区别在于承兑人,即最终的付款责任人。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作为承兑人,票据到期后,无论出票企业(即开票方)的财务状况如何,承兑银行负有无条件的刚性兑付责任。银行作为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通常拥有国家信用背书,因此其信用风险极低,因此,银行承兑汇票被视为“准现金”资产。
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企业法人或者财务公司作为承兑人。其兑付完全依赖于承兑企业的自身信用、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 。如果承兑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或者恶意逃债,持票人面临无法收回票款的风险 。因此,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风险远高于银行承兑汇票。
1.2 风险的量化对比:从违约率看清现实
银行承兑汇票的违约率: 通常低于0.5% ,其违约损失率甚至被记为0%,会计处理上通常不计提坏账准备。
商业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状况普遍良好,违约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
商业承兑汇票的违约率, 相对较高且分化严重。中小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违约率高达5%至10% ,并且商业承兑汇票的违约风险随着票据期限的延长而急剧上升。票据期限1年内的商业承兑汇票违约损失率约5%,而期限超过5年的商业承兑汇票,违约损失率高达100% 。
1.3如何判断一张商业承兑汇票的“含金量”?
对于商业承兑汇票,不能一概拒绝,也绝不能毫无原则地接收。
首先,评估承兑人资质。优先接收由资信状况良好、声誉卓著的企业开具的商业承兑商票。例如,大型央企、地方国企、行业龙头或知名上市公司签发的商业承兑商票,其兑付能力相对有保障。反之,拒绝接收规模小、负面舆情多的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商票。
其次,寻求信用增级措施。 对于普通的商业承兑汇票,可以要求对方提供银行“保兑”或“保贴”服务。商业承兑汇票保兑函或者保贴函是由银行出具的承诺,保证该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时,若承兑企业无法兑付,银行代为支付或者保证该票据能够顺利贴现。
经过银行保兑或者保贴的商业承兑汇票,其信用等级接近银行承兑汇票,接收风险大大降低。
分析票据期限: 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规,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从1年缩短至6个月。这一变化降低了企业持有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持票人能更快地获得资金。
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评估自身现金流状况和风险偏好。若资金充裕,能承受一定的持有期和潜在风险,可以接收优质商业承兑汇票以促成业务。若现金流紧张,则避免接收流动性差、风险高的商业承兑汇票。
第二部分 收了如何消化?流动性管理与价值实现的路径
收到承兑汇票,如何高效、低成本地“消化”这一张汇票,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是财务管理的关键一环。
2.1 传统消化路径及其利弊分析
企业消化承兑汇票主要有以下三种传统方式:
持有至到期:将票据保管至到期日,然后向承兑人提示付款,收回全额票款。
优点:没有任何资金成本,可以获得票面全额价值。
缺点:资金被占用,影响收票企业的流动性。6个月的票据期限内,企业面临机会成本。对于商业承兑汇票,还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信用风险 。
背书转让:持有的汇票通过“背书”方式,转让给上游供应商来支付货款或工程款。
优点:实现供应链内的支付功能,无需动用现金即完成交易,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
缺点: 银行承兑汇票因信用度高,易于流通 。商业承兑汇票信用度低,下游供应商可能不信任承兑人而拒绝接收,导致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性受阻 。
票据贴现: 企业急需现金,将未到期汇票“卖”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前获取资金。受票的金融机构扣除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这一部分利息,即为“贴现成本”。
优点:快速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手段。
缺点:贴现成本差异巨大。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市场化且贴现利率较低。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难度大,贴现利率通常高于银行承兑汇票,因为受票银行需要为商业承兑汇的高信用风险定价 。
追索权风险: 办理贴现的银行保留对商业承兑汇票的“追索权”。若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后,承兑企业违约,银行有权向申请贴现的企业追索全部票款及利息 。
因此,即使收票企业通过贴现获得了现金,但是收票企业并未完全摆脱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风险。
2.2 监管新规下的消化环境演变
202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后续监管调整(如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部分法规修订),深刻地影响汇票的消化环境。
期限缩短至6个月: 更短的持有期意味着更低贴现成本和更快的资金回笼速度。
强调真实交易背景: 提升票据市场的信用水平。银行办理贴现时会更严格地审查交易材料,有助于挤出虚假票据,降低持票人收到“问题票”的概率。
强化信息披露: 要求承兑人及时披露信用信息,为持票人决定如何消化商业承兑汇票提供了更透明的决策依据。信息披露完整、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其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或转让时会更受欢迎。
2.3 科技赋能:区块链带来的创新消化模式
2025年,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重塑票据市场,为“消化”传统上难以处理的商业承兑汇票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
提升流转效率与安全性: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票据平台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从根源上杜绝假票、克隆票和一票多卖的风险。
票据的签发、背书、转让全流程上链,信息透明,大大增强票据的信用,促进其高效流转 。
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等分化”流转: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或者应收账款凭证)可以被拆分成任意金额,流转给出票企业上游的多级供应商。
例如,一家一级供应商收到1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可以将其中的20万元拆分支付给其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再将其中的5万元支付给三级供应商。
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 这种“等分化”的流转使处于供应链末端、信用评级较低的中小企业也能持有基于核心企业信用的“电子债权凭证”,凭此小额凭证直接向平台合作的金融机构申请在线融资或贴现,解决传统模式下票据金额大、无法拆分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这种模式极大地拓宽商业承兑汇票的消化渠道,降低整个产业链的融资成本。
自动化执行智能合约:区块链平台嵌入智能合约,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例如,票据到期时自动发起托收指令,或满足特定条件时自动执行贴现操作,减少人为干预和操作风险,提升消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