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支付甜橙金融摊上事了。
事情起因是,微博大V杨笑汝爆料,中国电信工作人员以“上门补录实名信息”为由,将其原本每月正常缴纳的话费,暗中置换为“甜橙融租”三年期贷款:先由平台一次性垫付 36 个月月租总额,再由用户分期偿还。
当杨笑汝要求撤销合同时,对方先承诺再拖,官方客服也仅以“已记录”敷衍。目前该大V仍在等待其所签贷款合同的撤销结果。一次普通的“实名认证”,竟被运营商包装成隐形贷款,这起事件迅速引爆舆论。
“套路贷”屡禁不止
甜橙金融是翼支付的核心金融品牌,旗下包括橙分期、甜橙借钱、甜橙白条以及贷款超市在内的多种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多元的金融选择。
以橙分期为例,业务模式设计之初或许带有让利用户的考量:用户依据所选月费套餐额度,可获取相应终端优惠,终端费用以月供形式支付,同时翼支付账户会收到等额红包用于偿还购机月供。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诸多消费者在办理电信宽带、升级套餐或购置手机等常规业务时,陷入了营业员的“套路贷”陷阱。不少消费者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背负上了贷款,部分人因对业务不知情,未能按时还款,个人征信记录也因此蒙上污点。
翼支付曾多次因“套路贷”问题被用户投诉,还遭遇信息泄露的质疑。
2024年新华社《半月谈》,揭开了电信业务背后的“套路贷”黑幕。多地消费者反映,在办理电信业务时,被业务员以免费赠送手机、手表等电子产品为诱饵,最终却发现所谓“免费”背后,竟是分期贷款的陷阱。
与此同时,翼支付在信息安全方面同样劣迹斑斑。截至8月18日,翼支付在黑猫投诉上的累计投诉量高达20182条,近30日投诉量超300件,投诉理由包括盗取信息、暴力催收、乱收费、骚扰联系人等等。
翼支付的种种乱象,不仅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更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金融科技行业本应建立在创新、合规与用户信任的基础之上,翼支付这类“套路贷”与信息泄露问题的频繁出现,无疑破坏了行业生态,让用户对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产生动摇。
总之,翼支付已站在悬崖边缘,若不彻底改正自身问题,解决“套路贷”与信息泄露顽疾,终将被用户抛弃,被市场淘汰,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
与支付巨头仍有差距
过去,各大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争夺来确立行业地位。然而,随着监管趋严、市场饱和以及消费者风险意识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逻辑正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信任构建”。
在这一背景下,头部消费金融平台如阿里花呗、腾讯微粒贷等凭借其生态优势、风控能力和品牌信任度占据领先地位,而翼支付橙分期则因生态局限、风控短板和品牌认知不足,在竞争中逐渐显露劣势。
花呗的成功离不开阿里巴巴强大的电商生态。支付宝作为支付入口,淘宝、天猫作为消费场景,花呗则嵌入其中,形成“支付+消费+信贷”的闭环。这种生态优势不仅提高了用户粘性,还增强了风控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无独有偶,微信的强社交属性也让微粒贷在用户触达和信任构建上占据天然优势。腾讯的社交数据为其风控模型提供了独特优势,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识别用户信用状况。同时,微粒贷采用白名单邀请制,主要面向信用良好的用户,降低了违约风险。
相比之下,翼支付橙分期虽然背靠中国电信,但其生态覆盖面和用户活跃度远不及支付宝和微信,导致其在获客、风控和用户信任度上均处于竞争劣势。
一来,生态覆盖不足,用户规模受限。翼支付橙分期主要依托中国电信的通信业务,其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话费充值、宽带缴费等低频消费领域,这些难以催生金融需求,所谓的“终端优惠分期”更像是强塞给用户的附加品。
二来,风控能力较弱,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翼支付橙分期主要依赖电信运营数据,如话费缴纳记录、套餐等级等,数据维度和精准度相对有限,导致其风控能力较弱,难以有效识别高风险用户,坏账率可能更高。
三来,C端市场品牌认知度低,用户信任不足。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十年深耕,成为国民级基础设施时,而翼支付仍停留在“电信附属工具”的认知层面。这种品牌定位的落差,让许多用户对其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疑。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25年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报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作为两大主导平台,合计占据市场份额的87.5%。从交易金额来看,支付宝以45.7%的市场份额领先,微信支付以41.8%紧随其后。
如此看来,在消费金融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信任构建”转型的过程中,阿里花呗和腾讯微粒贷凭借生态优势、风控能力和品牌信任占据领先地位。而翼支付橙分期受限于生态覆盖、风控短板和品牌认知不足,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合规压力只增不减
近年来,国家对小贷行业的监管体系持续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与实施,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迈进。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也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比拼,而是转向合规运营、风控能力和用户信任度的综合较量。
在此背景下,翼支付橙分期若想突破困局,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其一,拓展消费场景,与更多线下商户合作,增加分期消费场景,提升用户活跃度。翼支付橙分期可依托电信的线下营业厅网络,与连锁商超、家电卖场、数码门店建立分期合作,将“终端优惠分期”模式复制到更广阔的消费场景。
其二,强化风控能力,引入更多维度的数据(如第三方征信),优化信用评估模型。
监管层对消费金融的整治重点,早已从规模管控转向行为规范,那些隐瞒贷款实质、捆绑消费场景的诱导式营销,不仅会面临高额罚单,更可能直接丧失业务资质。深陷“套路贷”“暴力催收”等合规争议的橙分期,需要对存量合同进行全面筛查,对违规业务主动清退整改。
其三,提升品牌信任,通过合规运营、用户教育等方式增强市场认知,建立可信赖的金融品牌形象。
橙分期可建立“贷款全流程可视化”系统:用户在签约时能实时查看总金额、每期还款额、年化利率等核心数据,避免被一些模糊表述误导;在还款阶段推送明细账单,用图表对比“分期成本”与“全款支付”的差异,用坦诚姿态消解公众疑虑。
综上所述,监管趋严从来不是行业的寒冬,而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契机。翼支付橙分期的转型命题,本质上是传统企业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的终极拷问。若继续沉迷于套路营销的短期收益,终将在用户唾弃中彻底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