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特朗普这回又让日本制铁狠狠栽了个跟头。141亿美元买下美钢,刚过三个月,日铁就打算关停伊利诺伊州格拉尼特城的一家钢厂,结果呢?特朗普亮出那张“黄金股”——美国政府在美钢的否决权——直接掀桌子:别想关!想省钱?想裁员?抱歉,老子要选票,要工人,要烟囱冒烟。资本算盘碰上政治铁锤,谁的声音更大?这就是答案。
故事回到六月。日铁历经周折,签了所谓的“国家安全协议”,才拿下美钢。那时候,日本高层还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CEO桥本英二拍着胸脯说:放心,我们的管理自由很充足,美国政府不会横插手。结果呢?不到一季,格拉尼特城的工厂成了照妖镜。日铁说:两座高炉闲置太久,不划算,关了吧。美钢也照着指令准备行动。工会收通知,炸锅;白宫得风声,立马出手。特朗普团队一句话:不准停。十九号,美钢自己站出来改口,还装模作样说找到“新解决方案”。这场戏,谁是主角?根本不是出钱收购的日铁。
冲突的核心太明显了:一个是日铁的效率逻辑,一个是特朗普的政治逻辑。日铁在日本玩得溜,十五座高炉整合成十座,裁人、调岗、压榨到极致,利润自然漂亮。可这套在美国根本没市场。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盯着你,背后是成千上万选票,工厂一关就是八百人饭碗没了,谁敢背锅?特朗普早在竞选时就嚷嚷“制造业回流”,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工厂熄火?他手里那张“黄金股”,本质就是政治保险:外国资本想动美国工人?先问问白宫同意不同意。
有人说,这是特朗普干预市场。可别天真了,美国的“市场”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自由竞争,而是赤裸裸的政治交易。格拉尼特城工厂两座高炉自2023年就闲着,日铁认为养着是浪费。可在特朗普眼里,这不是冷冰冰的资产,而是活生生的选票。2024年美钢产量1418万吨,特朗普放话十年内要干到2000万吨,还要新建钢厂扩大就业。这不是产业规划,这是选票工程。日铁的算盘算到利润,特朗普的算盘算到白宫椭圆办公室。谁能赢?答案显然。
别忘了,美国政府的“黄金股”不仅能否决,还能派人进董事会,美钢的七人班子里有四个美国人。换句话说,日铁砸下141亿美元买下的,不是绝对控制权,而是一个随时可能被管制的合伙人身份。日铁还打算投31亿美元翻修印第安纳的大高炉,再砸40亿美元新建大电炉工厂,计划到2029年才投产。好家伙,钱都还没花完,格拉尼特城这点小动作就被掐死。想象一下,未来大项目还不被层层干预?
更要命的是,工会的政治能量。USW第一时间站出来痛骂日铁,说这才刚签收购协议,美钢就开始“赖账”。这话狠不狠?直戳要害。对工会来说,哪怕关停计划合理,也要拦,因为一旦开了口子,以后就是骨牌效应。日铁在日本玩的是规模整合,在美国却要玩“政治妥协”。问题是,妥协的成本是多少?工厂继续开,产能浪费,利润被拖累,战略被撕裂。日铁要么忍痛养着亏损资产,要么和特朗普与工会硬碰硬,哪条路都难走。
所以这场戏,其实揭开了一个残酷现实:跨国并购不是“钱到位就行”。尤其在美国,你买到的不是企业,而是一堆附带条件的政治契约。特朗普的“黄金股”就是明晃晃的权力把手,提醒所有外国资本:钱可以进来,权力还是我们的。日铁的梦想是把日本那一套效率模式复制到美国,可现在一场格拉尼特城风波就敲醒他们:美国不是你的实验田,而是特朗普的票仓,是工会的地盘,是美国政府手里的一根鞭子。
别指望这只是个小插曲。未来日铁的中期战略,能推一条成一条,能改一条是一条。特朗普正打着“制造业复兴”的大旗,要把钢铁当成政治舞台。日铁的钱只会成为背景音,真正的独奏是特朗普和工会的二重唱。日本企业家们或许该重新定义一下“收购”:它不等于控制,更不等于自由,更多时候,只是替别人擦亮招牌。格拉尼特城的高炉,也许会继续冒烟,但那股烟不是日铁的利润烟,而是特朗普竞选造势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