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这场看似局部,却波及全球的贸易冲突中,中国的“大豆牌”成为了特朗普政府计划中的一枚关键棋子。然而,经过数年的激烈博弈,结果却不如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所期望的那样,反而让美国的农民们陷入了无尽的困境,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与经济危机。中国决定“彻底不买美国大豆”,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实际上已经将美国的农业推到了风口浪尖,而特朗普则不得不为他的“美国优先”政策付出代价。
特朗普上台后,秉持着“美国优先”的理念,他迅速启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目标明确——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而在这些谈判中,大豆成为了美国农民的“牺牲品”。在特朗普的设想中,关税将迫使中国增加对美国大豆的采购,从而扭转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不利局面。然而,现实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在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中,最直观的打击之一便是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大幅度减少。从2018年开始,中国逐步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并转向其他供应国,特别是南美。与此同时,巴西的大豆市场份额逐年增长,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高达71%。
面对美国的贸易挑衅,中国迅速调整了策略。通过加大对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大豆采购力度,并投资改进南美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中国不仅填补了美国大豆的空缺,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降低了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更重要的是,中国还通过优化饲料配方,进一步提高了国内大豆的自给能力,减少了对进口的需求。
特朗普及其顾问团队的一个致命误判在于,他们过于高估了关税在迫使中国让步方面的作用,低估了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和战略眼光。中国不仅没有屈服,反而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和增强与南美国家的合作,成功化解了贸易战带来的压力。美国大豆农民则成了这场博弈的最大输家。
2018年,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一度将美国大豆价格压低,然而中国很快发现,不必依赖美国供应大豆,只需从巴西等国购买同样的产品,且价格相对更具竞争力。与此同时,南美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中国资金的支持,巴西成为全球大豆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不仅稳定了供应链,还增强了其在全球农业市场中的话语权。
进入2025年,特朗普希望通过更为强硬的关税政策迫使中国回购更多美国大豆,然而结果却让美国农民大失所望。今年,美国大豆的中国订单几乎“清零”,这是美国农业界从未预料到的局面。中国本应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没能促使中国回购大豆,反而加剧了农民的困境。
对于美国大豆种植者来说,最痛苦的无疑是今年秋季的到来。在传统的收获季节,过去大豆农民们早已将大豆卖给中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然而今年,他们不仅面临低迷的市场价格,甚至连中国订单的影子都难以找到。在这样的困境下,农民们无法忍受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与价格持续下跌之间的巨大落差,许多农场宣布破产,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特朗普的初衷可能是通过贸易战让美国在全球贸易中重新获得优势,但他忽视了中国市场的灵活性以及南美国家供应链的崛起。美国农民的悲剧是他在推动“美国优先”时未曾考虑的后果。为了平息农民的不满,美国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包括通过农业补贴等方式试图弥补损失。然而,补贴无法解决失去中国市场所带来的长期损害,更无法恢复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不仅如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造成了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上升,许多日常商品的价格随之上涨。美国农业的困境虽然得到了部分财政补助,但对于农民来说,这些补偿远远不足以弥补失去的重要市场所带来的损失。而且,这些补偿资金往往集中在大农场,而小规模农场和中小型农民却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