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高铁,简直成了美国基建的一大反面教材。这个项目从2008年启动,原本计划要连接旧金山和洛杉矶,让人们从9小时的车程缩短到2小时多,省时又环保。然而到了2025年9月,工程依然停滞在中央谷地,桥墩和路基有了一些进展,但轨道?完全没有。

这项工程的起源要追溯到2003年,阿诺德·施瓦辛格当选加州州长后,他的雄心壮志让高铁梦想成为现实。刚刚从好莱坞转行的施瓦辛格,凭借明星效应迅速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他特别看重基础设施,认为这可以带动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08年,加州选民通过了第1A号提案,批准了95亿美元的债券,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

施瓦辛格不仅大力支持,他还亲自去中国考察了沪宁高铁,深受震撼,回国后马上推动加州申请了联邦资金。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复兴法案向全国高铁项目拨款81亿美元,加州就拿到了31亿。那时,项目规划总长度800多英里,时速220英里,预算330亿美元,计划2020年通车。

然而,施瓦辛格的任期到2011年就结束了。虽然他在最后时刻努力推动,但项目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土地征收一直是个大难题,因为美国70%的土地是私有的,加州高铁不得不征用2000多块土地,而每块土地的谈判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农民不愿卖地,环保组织也在不断起诉,整个过程拖慢了进度。直到2013年,第一份建设合同才签署,直到2015年1月,工程才真正开始动工。

虽然在初期阶段有施瓦辛格的明星效应和奥巴马的联邦支持,但项目从一开始就暴露了问题:规划过于宏大,成本低估,土地和法律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到2016年,尽管项目已经投入了20亿美元,建设了119英里的路基,但轨道却依然没有铺设。人们开始质疑:钱花了,结果呢?

特朗普上台后,高铁项目的麻烦更大了。2019年,联邦政府收回了9.29亿未用资金,还要求退还之前拨付的资金。特朗普团队直言这个项目就是“通往虚无的列车”,超支严重,进展缓慢。那时,加州高铁局已经花了上百亿美元,只修建了35英里的路基和11座桥墩,根本没有铺设任何轨道。相较于中国的高铁,这种差距让人心痛。

拜登上台后,局面似乎有所好转。2021年11月,基础设施法案为加州高铁项目注入了35亿美元,2023年12月5日,拜登政府又投入了60亿美元,30.73亿专门用于中央谷地的建设。尽管资金不断注入,工程的进度依然如蜗牛般缓慢。

到2023年底,项目总支出已经达到了113亿美元,但预算却从最初的330亿美元飙升至1280亿美元,涨幅接近四倍。原计划的800英里线路也缩水成了仅有171英里的中央谷地段,通车时间也从2020年推迟到2033年。这一切让纳税人看着自己越来越瘪的荷包,心情难免沮丧。

项目超支的原因主要有几个:设计变更频繁,承包商更换了多次,协调难度巨大,土地征收成本高得离谱。比如说,中央谷地那段高架桥就花费了近10亿美元,是其他国家同类工程费用的几倍。土地征收也极其艰难,因为美国土地大部分是私有的,每块土地的谈判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如果农场主拒绝签约,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路线绕行,增加大量成本。

除了这些,环保诉讼也层出不穷,常常拖延工程进度。石油、航空等利益集团的反对声也让整个项目变得更加复杂。最终,联邦政府的拨款变得越来越难以到位,项目进展一再停滞。

2024年,项目总支出已经达到160亿美元,但工程的完成度仅为50%,土地征收才刚刚完成99%。这些钱,简直就像是“烧钱游戏”,然而项目距离完工还遥不可及。

加州高铁的教训深刻揭示了美国基建的现状:政治党派争斗导致政策不稳定,土地私有化让协调变得极其困难,利益集团的反对使改革几乎无法推进。更重要的是,缺乏现代化的产业链支持,美国缺乏制造和建设所需的钢铁、轨道和技术,导致成本失控,项目难以推进。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高铁项目显得尤为迟缓。中国的高铁从2008年起步,到今天已经建设了超过4.8万公里,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效率高,成本低。而美国则相对落后,政治僵局、私有化土地以及产业链问题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加州高铁的失败不仅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整个体系的瓶颈。这个项目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如今的资金吃紧、进度缓慢,成为了美国高铁梦的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到了2025年,特朗普撤回了4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加州州长加文·纽森也表示这是削弱美国竞争力的举动。尽管加州高铁局为此提起诉讼,但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最终,这个原本承载着巨大希望的项目,是否能在未来的几年中重启并走向成功,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在美国的高铁问题上,党派争斗、土地问题、产业空心化和利益集团的阻力形成了一个无法突破的死结。加州高铁项目的曲折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基建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有实际的执行力。而美国要想突破这一困境,首先需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否则高铁梦想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