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总给人一种精明商人的印象,似乎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寻找到最大的利益空间。特别是在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方面,印度本来是捡了个大便宜。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石油价格暴跌,印度趁机大量采购,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口国之一。不过,好景不长,美国开始对印度施压,关税威胁接二连三,印度不得不寻找绕道的办法。
首先来谈谈俄印石油交易这笔生意。印度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进口国,每年必须进口超过80%的原油。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俄罗斯的油价大幅下滑,印度立马加大了采购量,从最初的小量购买变成了世界第二大买家,仅次于中国。据数据显示,到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每天向印度提供1.75到1.8百万桶原油,占印度总进口量的35%到40%。由于俄罗斯的油便宜,每桶折扣在8到10美元之间,印度的炼油厂非常高兴,经过加工后再转售给欧洲,赚取的差价足以用来修建几条地铁线路。
然而,这笔生意也不是没有问题。刚开始,印度通过美元和阿联酋迪拉姆支付,绕过了一些制裁。然而,西方国家显然不满了,美国从2025年8月起开始威胁要对印度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征收最高25%的关税。这一举措导致印度的支付渠道受阻,油轮不得不停运。
俄罗斯也陷入了困境,因为他们手中有大量印度卢比,但卢比贬值迅速,流动性差,俄罗斯公司拿着卢比就像拿着烫手山芋,早就希望能将其兑换为可用的货币。最初,印度试图推行“石油卢比”结算机制,强烈要求俄罗斯用卢比支付印度商品以刺激出口,但俄罗斯并不愿意接受。卢比兑美元贬值超过15%,俄罗斯当然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卢比。2025年5月,双方的谈判陷入了僵局,印度政府坚持本币结算,但俄罗斯代表最终选择离开。到7月底,印度的国有炼油厂甚至暂停了新的采购订单,担心支付渠道出问题。8月初,印度政府对媒体透露,虽然会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但必须寻找新的支付途径。
就在这时,人民币成为了一个新的选择。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人民币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流动性强且在亚洲市场认可度高。印度的炼油厂也意识到,在美元支付渠道被堵死、卢比支付被拒绝的情况下,人民币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根据报道,从2025年中期起,印度部分炼油企业开始用人民币支付,尤其是国有的印度石油公司。首批人民币支付的合同在8月签订,资金通过中国的银行系统进行结算,俄罗斯收到款项后可以在上海或香港轻松兑换人民币。这并不是第一次进行人民币支付,早在2023年,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就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测试。今年,人民币支付的规模大幅上升,俄罗斯和印度之间的能源交易中,人民币的占比从年初的极小比例上升到了12%左右。
这一改变对于印度来说是现实的选择:它不仅能够继续以低廉的价格购买石油,还能将这些石油转手卖给欧洲,赚取差价。2025财年第一季度,印度的能源贸易额就突破了250亿美元。俄罗斯则可以通过人民币支付,从中国采购所需的机械设备,双方互利共赢。
然而,这一妥协并没有让美国高兴。美国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在2025年8月18日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就是在为莫斯科的战争提供资金支持,要求印度立即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特朗普的关税命令将在21天后生效,这为印度留下了谈判的时间。但印度并未退让,外交部坚决回应称,这是印度的主权选择。
那为什么印度会做出这样的让步呢?从根本上讲,能源安全对印度来说至关重要。油价一旦上涨,民众的反应会非常强烈,尤其是在2025年大选后,莫迪政府更加需要保持经济稳定。此外,尽管中印之间存在边境摩擦,但两国的贸易大门仍然开放,人民币结算也帮助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随着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逐渐加速,印度和中国、俄罗斯的合作愈发密切,三国之间的能源交易采用人民币支付,建立了新的支付系统,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因此受到威胁。这一变化可能会对印度带来一定的风险,毕竟如果俄罗斯石油供应中断,印度将面临能源危机。同时,2025年亚洲市场油价波动较大,加上日元贬值的传导效应,印度的进口成本逐渐上升。俄罗斯的石油供应量虽然维持在170万桶/日,但如果美国真的对俄罗斯石油征收关税,印度就必须从中东等其他地区补充原油,成本也会增加。
从长远来看,这一妥协推动了全球贸易多极化,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从4%升至4.5%。俄印石油交易为这一变化提供了经典的案例。印度短期内通过低价石油赚取了大量利润,但它仍然需要防范美国的报复。2025年9月18日,特朗普在伦敦的演讲中再次批评印度,指责其削弱美元的地位。对此,印度回应称,他们的采购方式是多元化的,除了俄罗斯石油外,还增加了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然而,俄罗斯石油的折扣依然对印度炼油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炼油厂的工程师们需要调整参数以保证产量。
至于小米在印度的困境,似乎更像是中印关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2022年4月,印度执法部门突袭了小米印度总部,冻结了其约5551亿卢比(约合47亿人民币)的资金,理由是小米通过伪造版税的方式将资金转移至海外。调查发现,小米在没有合规审批的情况下,将这些资金汇出了印度。虽然小米全球管理层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且公开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利益,但印度方面并没有妥协,冻结令依然没有解除。至今,这笔资金仍未被解冻,且法院已拒绝了小米的上诉,认为证据充分。
小米表示愿意与印度当局和解,释放这笔资金,并已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这一点,但至今仍没有进展。这一事件反映了印度对外国企业的态度,在此过程中,它不仅保护了本国市场,还防止了资金外流。然而,印度的这一做法,也让中印之间的信任进一步受损,尽管两国的贸易额已经突破了2000亿美元。
从整体来看,印度在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也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印度的外交政策展现了它在大国博弈中的灵活性,一方面与俄罗斯和中国加强合作,绕过美元体系;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对中国企业的监管力度,冻结了小米的资金。这一系列措施显现了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双面性。
在未来,印度的能源安全将依旧是重中之重,人民币支付的广泛应用为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如何平衡与中美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全球去美元化的潮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仍然是印度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